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美国底特律机场,每隔两百米就有一台AED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张梦旭

这些年因工作生活原因,记者在美国出入各地机场不下几十个。无论从外部构造还是内部装潢来看都算不上豪华,但在照顾老弱病残幼,应对火灾、医疗等突发事件上考虑周全,软硬件设备也很完善。特别是各个机场都大规模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能在乘客突发心脏骤停时,抓住抢救病人生命的黄金时间。

我们的心脏好比一个“泵”,会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脏骤停时,“泵”就会停止工作,导致身体各器官缺血。大脑细胞失去供血4~6分钟就会坏死,失去供血8分钟就可能出现“脑死亡”,导致神经系统难以恢复,抢救心脏骤停者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如果心脏骤停1分钟内,能获得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能达到90%以上;每延误1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会下降10%。以此类推,当超过10分钟后才开始心肺复苏,则抢救成功率非常低。AED因使用简便,可自动分析患者心率,使用者即使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能根据AED的语音提示,为患者紧急施救。美国心脏病协会认为,普通人学会使用AED,比学会心肺复苏技术容易得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就通过了相关法案,实行“公众可获取的除颤仪计划”,在公共场所安置AED,要求在10分钟内即可获得,通过对普通民众等非专业人员的训练,让人们在遇到有人心脏骤停时可迅速进行现场除颤。目前,全美配置AED超过100万台。通常情况下,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比如车站、飞机场以及马拉松比赛等有高强度运动的活动场地,都必须配备AED。

以新冠肺炎疫情前中美两国直航的重要枢纽——底特律机场为例。中美航班主要在麦克纳马拉航站楼停靠,这个硕大的航站楼分成A、B、C三个区,其中A区是国际出发/到达空港。走在航站楼里,步行200米内必有醒目的AED标志。A空港左右两翼共有78个登机口,每个登机口前都有灭火器、AED和饮水机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无论是机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为患者施救。

这也得益于美国出台的《好撒玛利亚人法》(俗称“好人法”),能保护每位施救者。它包含两个原则:一是义务救助原则,即人人有义务协助处于危险中的人,除非这样做会伤害到自身;二是免责原则,若陌生人对受伤者进行紧急抢救时出现失误,将给予责任赦免,对于造成的伤害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实践证明,机场等公共场所配备AED和开展公众除颤项目确实取得了良好效果:美国航空公司机组人员对发生室颤的乘客应用AED,使40%的患者得以生还;拉斯维加斯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达50%;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装备AED的最初6个月,有9名心脏骤停者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