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地球可能正在“发怒”!别让“气候病”拖了健康后腿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主任、教授  黄存瑞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蔡闻佳

本报记者   张健

近年来,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台风、冰雹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高温天越来越多,洪涝野火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不禁让人深思,地球到底怎么了?《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科学》三大顶级医学期刊接连刊登重磅文章指出,如果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高4℃,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婴儿将一生都受其影响,人群健康或因此倒退50年。

“全球气候变化在加剧,而且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健康威胁。”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蔡闻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目前对人群健康影响最显著的气候变化有两方面。

一是全球温升速度正在加快。今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披露了一个数据:过去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1.2℃,“正迅速逼近灾难的临界值”。全球可能在十几年后就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升控制目标。气温升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夏季高温天越来越多。《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年度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相较于1986~2005年,201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人均多经历了13个热浪天,在高温天最多的云南省,每位老人则多经历了39天,给生命健康带来威胁。

二是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多。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显示,2010~2019年,全球天气气候灾害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66%,而同期全球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只增加了20%。从中国的数据来看,2016~2019年,中国有24个省份每年的森林火灾人口暴露天数明显高于2001~2005年;相较于1980~1999年,2000~2019年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出现强台风和超级台风的频率显著增加。

健康危害深远

“人类健康一直在改善,整体预期寿命在提升,但气候变化阻碍了人类健康的进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主任黄存瑞教授表示,“健康或将倒退50年”这一警示语主要是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对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及社会经济发展薄弱地区。专家表示,如果气候变化没这么剧烈,人类会更加健康长寿。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健康的一个显著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高温寒潮增加死亡风险。全球多地频现极值温度,极端高温、寒潮使得老人、儿童、孕妇等脆弱人群面临中暑、冻伤、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等风险。研究显示,高温天老年人的死亡风险会上升10%。《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约有2.68万人的死亡与热浪有关,而且呈上升趋势。1999~2009年,热浪相关死亡人数每增加1000人平均用时3.8年,而在2010~2019年,平均只用了1.2年。热浪还可能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温度上升加快了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变异速度,改变其时空分布特征。以登革热为例,近年来蚊子传播登革热的能力提高了37%,这与气候变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登革热的地理分布也产生了变化,一项研究估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将近一半的人口可能面临登革热的威胁。寒潮则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导致人群总死亡率增加3%。我国全人群死亡中,约有10.36%与寒冷相关。

自然生态系统变化引发传染病。气候变化会引发海平面上升、内陆暴风雨和强降水,不仅会直接增加溺水、意外伤害等直接死亡风险,伴随洪涝灾害而来的传染病,尤其是与饮食相关的传染病,还会严重影响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健康。

干旱野火影响生存环境。与其他气候事件相比,干旱持续时间更长,农村地区家庭的基本用水需求得不到保障;长久的干旱甚至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导致作物减产,使农民陷入贫困,被迫迁移;与干旱相关的野火还会大大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精神健康,增加营养不良和儿童传染病几率。

空气污染加剧过敏性疾病。气候变化会加剧空气污染,空气中的过敏原变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风险。花粉季节的延长还会影响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和哮喘的严重程度。

精神心理疾病风险增加。多项研究表明,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会增加年轻人对精神疾病的易感性,还可能导致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等。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对下一代健康的影响正在显现。”黄存瑞表示,高温暴露会增加孕妇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感染风险,进而引发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甚至死胎;气候变化引起的粮食减产会加剧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洪涝后的感染性腹泻,同样也是儿童更易感;由于儿童青少年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若遭遇温度和湿度水平的快速变化,很可能患上呼吸道疾病或传染病。有研究显示,平均气温升高与小儿肾结石和川崎病的患病率较高有关。若在青春期遭遇空气污染,心脏、肺等重要器官受到的损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持续到成年期。

迫切要做五点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加剧,尤其是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专家们表示,如果不尽快干预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人们的生命健康将被重新定义。为应对气候变化,目前最迫切地要做到几点:

1.政府亟需研究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目的的应对战略。例如,“碳达峰”“碳中和”和“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2.全社会要加强基础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例如,抗风、抗旱、抗洪等基础设施要加强,气象科技能力要提升。专家建议,各地气象部门要及时监测跟踪气象信息,发展健康气象服务,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定人群,开展气象信息服务。

3.提升极端天气的应急响应和灾后防病能力。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我们要有能力去及时处理、恢复,同时做好医疗救援,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4.学术界要加强气候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公共健康提供决策支持。不同人群和区域的气候脆弱性千差万别,甚至在同一个区域气候变化对不同疾病的影响都不一样。地方政府在设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时,要选择利于当地人群健康的最优路径。

5.人类是地球的一员,因此每个人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健康尽微薄之力。例如,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做好垃圾分类,将旧物捐赠,废物尽量回收利用;绿色消费,减少铺张浪费;节约能源,使用长效节能灯,适度使用空调等。此外,大家还应该有意识地去获取气候健康信息,提高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意识,提前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减少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的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