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课间10分钟变得静悄悄,“课间圈养”凸显安全焦虑

本报特约评论员 许朝军

近期一项调查引发关注,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小学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初中比例为69.8%;近三成学生对目前的课间安排不满意,65%的同学希望课间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或者自行走出教室,自由玩耍……曾经欢声笑语的课间10分钟为何变得静悄悄?

“静悄悄的课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也不利于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但“安静的10分钟”确能有效保证学生安全。这看似矛盾的对立,背后的原因却十分尴尬——“安全焦虑”。因为学生课间一旦出现磕磕碰碰或者意外伤害,接下来就可能是家长不依不饶,学生痛苦不堪,学校生气不已,教师自责难安,如果再加上舆论介入,后果不堪设想。网上有条评论点赞上万——“不让孩子课间出去玩,就是从某些家长开始讹诈学校和其他学生家长开始的。”因为安全这个“紧箍咒”,学校和教师谁也不敢擅自鼓励孩子在课间尽情玩闹,所以才出现这种“课间圈养”的畸形局面。

要想给孩子们找回“课间10分钟”的快乐,当务之急就是要给学校和教师充足的底气支撑。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致力于构建“平安校园生态”。一方面,让抓安全成为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责任,建立一种处理成长与安全关系的健康氛围,引导家长和社会正确看待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管理,坚决杜绝“校闹”“炒作”及“不问青红皂白问责”等畸形认知态度,从源头上消除束缚学校和教师管理学生的“紧箍咒”。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校园意外伤害及安全事故第三方科学干预处置机制。可引入安监、公安、信访、司法援助等机构,打击违法“校闹”等行为,用法律支持学校和教师捍卫权益,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措施,协调学校、教师和家长、社会之间的关系,缓解“安全焦虑”。

其次,学校要加强安全保障工作。一方面,加强学生日常安全防护常识和技能的教育,让学生能主动远离危险及危险行为。另一方面,积极构建科学的安保网络,强化校内教师执勤和安全监管,也可积极引进校园安全第三方责任保险机制,为科学预防、处置课间学生意外伤害和不安全事故等提供保障。此外,在活动场地保障、错峰安排活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也要做好统筹管理。

要想把“静悄悄的课间”变为“欢声笑语的课间”,不能只是从学生健康成长角度发出的口号式呼吁,而是要直面本质问题,去实施科学化且人性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