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短视频的个性化推送,把人送上“孤岛”

本报记者  张 芳

在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腾讯副总裁孙忠发表观点称,短视频的“个性化分发机制”助长低智、低俗内容的传播,对用户心智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用词激烈,其言论随即引发讨论,并将短视频内容及分发的规范问题推上社会热点。

短视频的个性化分发机制并非新鲜事物,它与新闻网站的定制化推送服务一脉相承,都属于大数据的算法应用。通过复杂算法,内容平台可根据用户浏览过往,不断“猜你喜欢”,并推送相关内容。这种站在受众立场,想其所想、投其所好的方式,可以使受众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平台很懂你,时间长了,自己的认知越来越固化。

2006年,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他的《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即在信息传播中,公众接触的内容有限,他们会选择令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像蚕茧一般的将自己桎梏于“茧房”中。彼时,大数据算法尚未兴起,桑斯坦将造成信息茧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个人主动选择,而今,内容网站的个性化分发推送机制正在加剧这一现象。

信息茧房会让认知“窄化”,每个人眼前所见皆为自己想看的,所听皆为自己想听的,仿佛在无形中构建了一口坐以观天的井。对成年人来说,这可能导致思维僵化和极端偏见;对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甚至可能影响心理认知的健全发展。

个性化推送最大特点是快速和精准,但在内容的价值判断上,机器目前仍然逊于人工,这必会为低俗、低智内容的泛滥留下漏洞。特别是在短视频领域,低俗内容的鉴别审查远比文字信息更困难,平台能否担负起足够的社会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外部监管要有,但主动做好内容“把关人”的角色,平台责无旁贷。

互联网的兴起曾给人们创造了一个信息海洋,算法却又将我们困在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上,且面临被低俗内容侵蚀的风险。突破禁锢,必须从拓展个人兴趣领域做起。作为一种工具,大数据算法是科技进步的成果,也是应需求而生的必然,个性化分发推送本身没有对错之分,能否善用的关键还是在“人”。关注更多不同类型的媒体,主动搜索各领域内容,综合浏览社会热点……只有主动迈出“孤岛”,才能真正收获“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