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高等教育把好“严出关”

本报记者 张芳

同济大学近期公示了拟进行退学或结业处理的25名研究生,原因是他们在校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或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这是近年来各大高校严抓治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前,其实已有多所高校对包括博士在内的研究生念起了“紧箍咒”,批量清退不合格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在2019年和2020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公示清退了千余名学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等。

虽然上述清退的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但本科教育也有了收紧毕业“出口”的迹象。尝试从管理方面把好“严出”关,显然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一种共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呈现出“严进宽出”的特点。以高考为界,考试之前的学业被层层加码,好像上紧了的发条,在高三时达到顶峰,几十万考生挤上独木桥,毕其功于一役;上大学后,自觉“苦尽甘来”的学生一下子泄了劲儿,成绩上混个及格,也能顺顺当当拿到毕业证。

从结果导向来看,这种现象不难解释。我国社会在评价高校毕业生时,大多从其出身学校来做评判,而非在校成绩,因此高考才会显得尤为重要。对很多人来说,只要成功考入理想大学,相应的身份几乎唾手可得,曾经的那些起早贪黑、比拼竞争便都成为过去了。

但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扩大,“宽出”政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因此,教育绝不能像过去宣扬的那样“高中苦一苦,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只有将大学毕业生质量抓起来,才能对得起他们数十年的苦读学习,让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

“严出”原则下,高校管理者都在探索不同的方法。比如,减少可有可无的“无效学分”,增加含金量高的“有效学分”,以防止学生浑水摸鱼;通过增加抽检的方式,严格把控毕业论文质量;必要时实施清退政策,以震慑、警示广大学生不可在校“混日子”。在收紧毕业“口子”的探索中,管理者也面临了一些困惑,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负责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