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医生水平事关人命!医院、政府、个人,都该有所行动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王 岳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  郭军  

四川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  郑阳春

本报记者  董长喜

“医生是个很辛苦的职业,不仅因为医疗工作本身,还因为医生要终身学习,不可懈怠、停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郎景和曾说过:“医生要不停歇地学习,不断接受再教育,这是由医学的发展和医疗临床的特殊性决定的。”

近百年来,医学进展迅速,人类对自身和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如今,医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还需要更多技术学科的渗透和推动,如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光学、工艺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由于知识迭代的速度加快,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专家地位受到挑战,各行各业都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受患者‘性命相托’,医疗行业尤为如此,若相关知识未及时迭代,是性命攸关的。”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对《生命时报》记者说。

喝胆汁的患者和面红耳赤的医者

医生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必须多学、博学、不断地学,否则就会面临落伍的窘境。医生持续学习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先从两个真实事例说起。

2020年12月,《生命时报》了解到,湖南一位患者因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先后在当地一家三甲医院两次住院治疗。第一次住院治疗一周后,医生让他出院回家继续保守治疗。过了个把月,患者因病情再次发作入院治疗,出院前医生为其做了穿刺引流,并在体外留了个袋子,嘱咐他将排出的胆汁再喝回去。患者回家后坚持喝了一个多月,痛苦不堪,据家人讲,一屋子都是难闻的气味。后来这位患者的一位亲人咨询了北京的肝胆外科专家,得知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应在住院治疗两周后立即手术,喝胆汁的疗法早已过时了。于是这位患者又到当地另一家医院做了手术,现在已痊愈。患者至今想起喝胆汁的日子,都直犯恶心:“我是治好了,可跟我一起治疗的患者还在喝胆汁,他们还在痛苦之中,谁来帮他们排忧解难呢?”当时,《生命时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武汉市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周程,他也表示:“让患者喝自己胆汁来治病以前的确常用,但如今临床上已很少采用,是很过时的治疗手段了。”

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蒋庄亮的门诊中,一位患者刚一坐下,就非常专业地说要做“宫腔镜下双侧输卵管绝育术”。而当时(2018年),该院的宫腔镜主要用于检查及术后复查。于是蒋庄亮淡定地对患者说,这个手术还很前沿,尚未应用于临床。蒋庄亮未料到,患者的回答让他瞬间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有啊,网上说叫什么系统引导下微栓置入术,上海一些医院早就开展了。”蒋庄亮后来回忆道:“连病人都知道的妇产科最新技术,我居然一点都不了解。这件事不仅给我传递了一个信息,还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警醒——再不学习,我会被淘汰的!”医学体系庞大,知识总量繁多,因此早就分科治学,光是外科就划分出了神经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骨外科等,更别说内科、妇产科及新生儿科了。“每个学科都像一座珠穆朗玛峰,每位进入该学科的人都是登山者。”蒋庄亮感慨道。

人类和疾病的斗争永无止境,医生的学习也永不停歇。2020年以前,人类还不知道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但在与新冠病毒博斗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从疾病研究到药物、疫苗的研发投产,其速度在整个医学史和科学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相关医学知识也如汹涌的浪潮一样滚滚扑来。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即便是最顶级的业内大咖,也随时会有落伍之感。

医生持续学习关系患者生机

从上面两则案例可以看出,持续学习是医生的客观所需。201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因医学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以及职称晋升与学术论文挂钩,我国医生群体的休息时间主要用于学习,其中有37.6%的医生每天学习时间为0.5~1小时,29.1%的医生每天学习1~2小时,11.3%的医生会学习2小时以上。

白天上手术台,夜晚上写字台,周末上学术会议讲台,这是四川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郑阳春最近几年的工作生活模式。“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郑阳春对《生命时报》记者说:“现代医学发展快速,医学专业被进一步细分,临床的理论概念、治疗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新药也层出不穷,这一切对于医生,尤其是有高追求、不甘平庸的医生来说,都是持续的学习动力。”

总的来说,医生持续学习的背后,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医学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目前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很有限,所以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世界著名医学教材《西氏内科学》和《哈里森内科学》保持着每4年一次大改版的频率。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甚至这样教育学生:“你们现在学习的知识在毕业之后将有一半是错的,但可悲的是,你并不知道哪一半是错误的。”可见,就算是顶尖级的医学专家,也应持续学习新知识。在医学知识未更新迭代之前,给患者造成的不良后果,还能归结为医学的局限;可一旦新的诊疗规范更新了,医生因自身原因未加以实施,就可能属于医疗事故。

医学知识事关患者信任。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医生是一个既需要极强专业性,又需要患者信任的职业。医生的意见代表着治疗权威,因此其医疗知识储备需要准确而全面。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医生常常需要回答患者新技术、新疗法方面的咨询,若没有不断学习的习惯,将会被患者质疑专业度。

新治疗手段常常能带来生机。近几十年来,得益于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不治之症被逐渐攻克,就连癌症也渐渐成为人类可以挑战的领域。例如,近些年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巨大进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肿瘤治疗观念。“靠一把刀就吃到老,在如今的肿瘤医学进展之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郑阳春说,近些年生物制剂和免疫制剂的运用,让人们看到了一线新的曙光,这些最新医学技术很可能会改变肿瘤患者的命运。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癌症5年治愈率约为37%~40%,而日本的癌症5年治愈率是67.7%,且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尚无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的肿瘤治疗水平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医生仍要不断深造。

进修,基层医生进步却又畏难的渠道

医学进步实际是一项民生工程,医生的晋升、考核、继续教育都需要参加考试。按照原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要求,医生应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总学分不得低于25。这些学分主要通过进修、参加专题讲座、发表学术论文、立项科研课题等方式获取。“对于青年医师、基层医师来说,进修是效率最高的继续教育方式。”北京市肛肠医院副院长安宇说:“它不但集合了理论学习的特征,而且直接通达实践,是理论素养升华为能力的关键渠道。毕竟医学实践性强,又事关生命安全,手把手式的能力传递方式是最稳妥的。”

王岳表示,除了医学技能和临床规范,医德、医患沟通能力和同理心等也是医务人员应该学习的重要职业修养,却常常被忽略。2021年6月底,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医生齐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杰青班。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男科分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郭军教授说:“办这个班的目的就是为全国培养中西医结合男科人才,不仅要提升青年医务人员的临床及科研水平,还要关注他们的医学人文素养。”

很多医生到大医院进修时,跟着老师看了很多病例,做了很多手术,当时收获很大,技术水平提高很多,可回到原单位后,由于缺乏病人和设备,没有“现炒现卖”的机会,所学的新技术长时间得不到实践,就会逐渐被荒废遗忘。但这还不是进修难的最常见原因。

第四期杰青班学员张爱民原本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工作,参加杰青班前,已在西苑医院男科进修了整整一年。当初下定决心来进修,克服了挺多困难。他告诉记者:“在北京生活成本很高,单位会补助一些,但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为了缩减开支,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地下室里,虽然艰苦,但我非常珍惜这次进修机会。”医学技术先进、治疗经验丰富的医院通常都在一线城市,而很多小医院因经济条件有限,无法为想要进修的医生承担所有费用;进修期间,医生只能拿基本工资,生活费由自己承担,这让部分医生不得不打消进修念头。

医院、政府、个人,都该有所行动

王岳认为,虽然学习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但从政府到医院层面,都应当有所作为。

首先,医院接收进修医生时应有所担当。王岳说:“目前医生在职教育和培训方面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大型医院的逐利性,使其和基层医院不是分工合作的关系,而是利益争夺的关系,这大大弱化了大型医疗机构在医生培训中的作用。”对部分大医院来说,由于医院规模扩大,缺少医生,只要有医生提出进修要求,就应一概接纳。教学相长,进修本身是双方受益的事情,进修所在医院对待进修者不能“重使唤、轻带教”。

政府层面,应加大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培训经费制度,合理选取培训对象,如果条件允许,应针对不同类别的基层卫生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从医生个人层面来看,学习归根结底是习惯问题。人们常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学习也一样,如今互联网非常发达,学习资源空前丰富,只要愿意,每个医生都能随时随地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