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过度采挖、乱扔垃圾……滨海旅游该怎样“与海同乐”?

国际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森林与海洋项目主任 黄蕴仪

蔚蓝的海洋、细腻的沙滩、湿润又凉爽的海风和不少亲近海洋动物的体验……滨海旅游给了人们体验沿海生活、亲近海洋生态的机会。同时,这一产业也支撑了无数沿海居民的生计。据联合国数据统计,全球约35亿人依赖海洋生活。滨海旅游的蓬勃发展,在丰富人们生活体验、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一些不规范的旅游活动对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也逐步凸显。

沿海生态不堪重负

破坏自然生态。挖蛤蜊、抓螃蟹等“赶海”活动的本意是体验沿海生活,亲近自然,但一些景区出现过度、破坏性的赶海,如扎堆采挖,或模仿网络猎奇视频,使用高压水枪、电击、投药等方式灭绝性采挖,会对自然景观和生物群落造成破坏,伤害保护动物,危及生态平衡。新兴的滨海旅游活动,如观鲸、休闲渔业等,由于部分运营机构缺乏规范和引导,也易造成生态隐患,如追逐骚扰鲸群,不但影响鲸的生活,也威胁游客安全。

塑料垃圾堆积。海洋垃圾污染,尤其是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各地海洋的“流行病”。2011年,澳大利亚南巴利纳海滩一只死亡的绿海龟被冲上岸,在这只海龟的消化系统里发现了超过300个塑料碎片。2017年2月,一头柯氏喙鲸在挪威西海岸搁浅死亡,解剖发现它的腹中塞满了大量塑料制品,包括至少30个塑料袋和其他小东西。2018年,我国相关部门对57个区域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海洋垃圾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旅游休闲娱乐区、港口航运及临近海域。人类活动密集的海滩区域,垃圾的平均个数和平均密度都高于其他区域。

另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活动设施等不合理规划、开发带来的垃圾和污水排放等生态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有时甚至会对沿海生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

旅游本可助力海洋保护

其实,打造可持续的滨海旅游,是实现滨海旅游、海洋保护双赢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打造优美的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提升旅游吸引力,还能实现科普等其他功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滨海旅游业能缓解海洋保护区与当地经济效益、民众生计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和营收机会,帮助因设立保护区而需要改变生计来源的海边居民。

另外,滨海旅游本身是人与海洋密切接触的一种形式,旅游的过程也正是公众加深对于海洋的认识、理解乃至感情的过程,可以促进公众关注海洋的健康,参与到保护海洋的实际行动中。

近年来,我国一些保护区已经开始尝试开展生态旅游,如设置游客参观区域、组织自然教育与科普活动等。但诸多研究及事例表明,要发挥滨海旅游在海洋保护方面的巨大作用,不仅需要政府和保护区当局牵头规划、制定方案,更需要多重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和当地民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

除了不扔垃圾,还能做什么

既然“与海同乐”可以促进海洋保护,游客在旅途中,最基本、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坚持环保、低碳行为,尽量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最好自带垃圾袋,以便在缺少公共垃圾桶的地方暂时存放垃圾。游玩时尽量吃当地、当季食品,拒绝食用保护野生动物和来自非法捕捞的海鲜。

如果期待更深度体验,可参加当地规范机构组织的自然观察活动、保护区参观体验活动等。如参与冲浪、浮潜、潜水等有一定技术要求的活动,应选择正规、专业机构,听从教练指导、规范谨慎行事,以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对海洋环境和生物带来伤害,也保障了自身安全。同时,监管部门也应监督机构不会为了逐利而明知故犯,破坏海洋环境,比如引导游客触摸珊瑚、捕捉海洋生物(如图)等。

滨海旅游能否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发挥长期经济潜力,取决于我们能否尊重海洋生态系统,推广可持续发展。除需要政府部门重视,各利益相关方合理规划、积极尝试,也需要我们每一名滨海游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