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与疾病为敌,不如为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胡大一

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没有像近几十年,生活方式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食物加工越来越精细,机械化让人减少了体力性工作,脑力工作增加让人待在屋子里的时间越来越久,见到阳光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一切都对健康产生着影响。一方面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生活方式改变所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很多人面临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慢病的威胁。

慢病人群带病生存,不仅让寿命大打折扣,而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个得了脑卒中的人,生活不能自理,有时甚至生不如死。一场大病不仅会使一个人失去健康,更可能夺去一个家庭的幸福,增加社会负担,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慢病虽然危害严重,但可防可控,正确对待慢病,学会自我管理,一样可以拥有健康和长寿。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偶遇一位年近八旬的名人。他对我说,他得了房颤,“2014年去外地考察时,随行医生摸我脉搏,发现脉律不齐,回京做心电图被诊断为心房颤动。”他平时没有任何不适,血压略高,无糖尿病。医生安排他住院治疗,用胺碘酮无效,于是介绍射频消融手术。患者向病友进行了认真咨询,其中只有一位消融成功,3年了,未见复发;一位术中出现事故,经抢救活了过来;一位消融失败;还有两位术后很快复发。

考虑到自己年龄已大,又无症状,他决定暂不做这个手术,只用药物控制,服用阿替洛尔和利伐沙班。这两年以来他满负荷工作,并且正常运动。会议茶歇时,他问我这个决定对不对,我回答“非常正确”,并给他做了详细的解释。我说:“某种疾病要不要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一取决于有无症状,二要看有无风险。你无任何症状,又服用了药物积极预防卒中风险,显然无须手术。对于治疗手段,越简洁、安全、有效,越优先考虑,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我遇到过一位曾在国内外先后进行过6次(国内2次、加拿大2次、美国2次)射频消融手术,均告失败的房颤患者。手术失败后,他感到失望和绝望,后来经过心脏康复,又逐渐回到健康的生活状态。如今他开开心心,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他随我去美国达拉斯参观库珀诊所,见到库珀医生时,他急切地询问心房颤动怎么治?无巧不成书,当时85岁的库珀回答说,他自己也有两年房颤病史。库珀医生说,他去休斯敦找做射频消融最有名的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历时9小时,术中发生了急性肾衰竭、急性左心衰竭,结果手术以失败告终,后来就没有再做。时隔一年后,我又去库珀诊所,再次见到86岁的库珀时,他正在有氧中心做运动,他说他早就回归了正常的生活状态,没什么异样。

各项流行病学调查与医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类健康的60%,环境因素占17%,生物遗传占15%,而医疗卫生,包括得病后的治疗、药物使用等,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只有8%。近些年,美国、芬兰等国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高血压、胆固醇,控制烟草等,使人们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寿命延长。其中,芬兰通过健康干预,使冠心病人群死亡率降低了80%,寿命延长了10年。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描写主人公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经历时有一段内心独白,“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一种明显的矛盾心理,往往会让人陷入焦虑与抑郁。我在门诊中发现,很多患者的症状与心血管疾病并无直接关系,更多的是源于心理,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对疾病不了解或误解,天天想着“打败”疾病,这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远超疾病本身。

与慢病为敌,不如学会与其为伴。疾病就如人生中不如意的大事小事,不可能避免。对于疾病,作为医生,我的态度是:认识它,接受它,管好它。只要消除症状,防好风险,患者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