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气候风险明显增多,城市有“韧性”才能抗天灾

受访专家: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际城市气候学会委员  任  超

本报记者  张 健

近期,河南、河北省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上海遭遇强台风“烟花”侵袭。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突然频发的极端天气,城市建设该怎么办?

城市气候风险明显增多

社会发展、人口集中使城市越来越大。“巨大的城市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气候变化风险。”国际城市气候学会委员、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任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候变化风险指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潜在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海平面上升。全球温度上升造成海水膨胀,高山冰川和小型冰盖融化,格陵兰与南极部分冰层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的情况更趋严重。据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预测,到2100年,如果情况极端严重,海平面将上升48厘米。届时,全球人口都将受到影响,而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地区将面临最严重的威胁。数据显示,中国约1.3亿人居住在易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的沿海城市。此外,海平面上升也会使得高温、热浪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

2.气温升高。过去一个世纪,全球气温升高了0.2~0.6摄氏度。据预测,到21世纪末,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气温将上升2.5摄氏度,使全球总降水量增加,全年密集降雨天数及高温天数增加。

3.降水增多。从1900~2005年,北纬30度以北的区域降水量普遍增长。按此趋势,东亚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14%。而干旱、半干旱地区将更干燥,湿润地区将更湿润,可能导致更多、更严重的洪涝灾害。数据显示,亚洲早已成为受洪涝灾害侵袭最频繁的地区,21世纪以来,亚洲已遭遇了超过500多次洪涝灾害。

4.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极端天气是指那些严重偏离正常现象的事件,包括热浪、寒潮、强降水、台风、洪水和干旱。气候变化在使这类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的同时,也加剧了它们的影响。据气象部门统计,平均每年有6个以上台风进入我国近海,对沿海城市构成直接威胁。

任超表示,气候风险增多使城市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且更加艰巨。一方面,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重,如史无前例的高温,洪水、风暴频度、破坏力日增,海平面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中国多数特大城市都处于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区域——沿海。此外,城市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不力、建筑质量不佳、城市社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较弱,也使城市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时十分脆弱。

打造气候韧性城市,全球做的都不够

当前,各国都意识到应对气候灾害的重要性,在积极减碳的同时,先后制定了城市防灾计划或适应计划,打造“气候韧性城市”。我国在2013年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城市化地区作为气候适应的重点地区;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建设30个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目前已公布了28个试点城市地区。

“气候韧性城市是指当灾害或新的挑战发生时,城市能迅速调整发展状态,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任超表示,打造气候韧性城市的重点在于适应环境。首先要弄明白该城市对应的气候风险是什么;其次是根据气候环境变化采取适应行动。

“打造气候韧性城市势在必行,但现在做的还不够!”任超表示,每个城市的气候特点有所差异,要打造气候韧性城市,必须全面评估城市面临的气候风险。但目前,预测气候变化模型主要是在全球或区域尺度,还没有降低到具体某一城市的尺度,城市发展建设无法根据气候变化有的放矢,科学研究、政策制定等也没能细化。

过去四五年,很多城市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对水生态、水环境、下水道管网设计、防洪防内涝等进行重点加强。这是好事,但也带来一个问题——海绵城市只是气候韧性城市建设一部分,许多城市设计之初并没有全面考虑其他气候风险,如极端强降水,城市规划可能需要再调整,花费不菲。

我们必须抓紧行动

世界各国重视、建设气候韧性城市,往往都是在大灾害发生之后。例如,2012年特大风暴“桑迪”横扫美国西海岸1000英里范围内的地区,纽约是重灾区。风暴共导致43人死亡、190亿美元的经济财产损失。飓风之后,纽约市推出《纽约适应计划》,对纽约市2050年之前的气候风险及潜在损失进行了评估,针对未来可能影响纽约安全的几个主要风险,包括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高温热浪,详细列举了250条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行动计划,明确了各个重点领域的优先工作。这一案例督促我们必须抓紧行动,而不要等到极端气象事件发生、造成巨大损失后。

气候变化影响对策、灾难风险管理和城市持续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要在三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如果没有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充分认识,实际政策和应对计划的实施效果都会大大减弱。

打造一个成功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有几点标准:科学认识影响该城市的灾难威胁;正确评估该城市的独特特征和气候脆弱性;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经验。政府应积极推动韧性城市的示范和试点建设,制定全方位行动战略,帮助各城市做好充分的行动准备,高效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和灾难风险,包括建立自然灾害管理和应变计划;完善灾难的提前预警系统等。▲

香港不害怕极端天气

中国香港滨海,常面临台风、海水倒灌威胁,城市中70%是山地,难于开展气候韧性城市建设。因此,从面临气候风险来说,曾被称为亚洲十大风险城市之一。为应对气候风险,香港采取应对举措,已成为世界最安全城市之一。

城市高温:建通风走廊,打造绿化网。目前,香港城市新区规划、旧城改造都考虑了城市通风环境,打造通风走廊,以建设更健康、更舒适的城市环境;政府还制订地区性绿化总纲图,界定各区绿化框架,建议各处栽种地点、绿化主题及适合栽种的物种,以降低高温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极端天气:加强城市基础建设。极端天气事件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海水倒灌和内涝等,往往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的损毁甚至破坏。对此,香港有针对性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应对大规模降雨带来的城市内涝,香港政府每年定期排查、清除内涝点,到2015年已减少到个位数。政府还积极打造蓝绿基建,包括蓄洪湖泊、河道活化和其他可持续排水系统,例如屋顶绿化、多孔路面、雨水收集系统等,以减轻强降雨带来的危害。

海平面上升:加强海岸保护。香港大约15%的总土地面积低于海平面,当中部分是交通道路和人口稠密的地区。海水倒灌侵蚀可能在暴雨、风暴潮和某些潮汐情况中发生,也可能因地面沉降和塌陷而发生。为应对海平面上升,香港每隔几年都会做一个海岸线的评估,更新海港工程设计手册。

科学预警、全方位协调。面对极端天气事故,香港政府统筹制定了长远计划。香港的天灾应变计划由保安局的紧急事故支援组负责协调,列明政府的各种警报和警告系统,例如每当高温热浪来临时,香港气象局会及时发布气候风险预警。政府部门同时会对城市能源分配进行评估,确保电网电力资源使用。

此外,公众科普宣传是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告知民众打造气候韧性城市,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如少一些不理性的消费、尽可能地健康绿色出行、适当调高空调温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