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74万新发癌症与酒有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最新研究结果

受访专家:

天津肿瘤医院肿瘤医学预防中心主任  刘俊田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王东林

生命时报记者 张芳 □本报驻俄罗斯、美国、法国特约记者 柳玉鹏 张东秀 赵朱雪子

与烟草危害被广泛接受不同,有关饮酒的研究,却常有利弊之争。不过,单就诱发癌症而言,酒精“难辞其咎”。前段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2020年全球因饮酒导致的癌症负担”研究结果:所有新发癌症病例中,超过74万人可归因于饮酒,尤以东亚国家表现明显。

食道癌、肝癌和乳腺癌病例排前三

对癌症的诱发因素进行归因并不容易。上述论文中,研究人员提取了两组数据:一是曾被证明与酒精相关的癌种病例,主要包括唇癌、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该数据来自美国癌症学会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2020年版》;二是在全球酒精与健康信息系统中的按国家/地区分类的成人人均酒精消费量,按酒精暴露与癌症诊断间有10年潜伏期的假设,数据均取自2010年。

研究者通过人口归因分数公式,计算得出了各年龄、性别、国家或地区、癌症部位与酒精相关的百分比。结果显示,2020 年全球1930万新发癌症病例中约有4.1% 可归因于饮酒,其中约3/4为男性;导致癌症病例最多的分别为食道癌、肝癌、乳腺癌(女性);不论饮酒多少都可能引发癌症,但高风险饮酒(每天20~60克)和酗酒(每天>60克)是导致酒精相关癌症负担的最大因素。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所有新发癌症病例中,蒙古、中国、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的归因分数位居前列;北非和西亚(包括科威特、利比亚和沙特阿拉伯)的归因分数最低。研究认为,这与世界各地酒精消费模式有关。比如,许多欧洲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的人均酒精消费量已经下降;而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越南,及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国家,酒精使用仍呈上升趋势。

事实上,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酒精与健康报告》就曾指出,中国人均酒精年消费量从2005年的4.1升,增长到2016年的7.2升,近乎翻了一倍;中国人的终身戒酒率却从2005年的50.9%下降到2016年的42.1%。2019年,《柳叶刀》刊文分析189个国家和地区的酒精摄入量趋势、人均酒精消费水平后也发现,我国是酒精消费大户,预计到2030年,中国成年人平均年饮酒量将达10升以上。

天津肿瘤医院肿瘤医学预防中心主任刘俊田表示,尽管癌症高发与居民寿命增长有关,但居高不下的酒精摄入量,已经成为很多癌症高发的相关因素,这给我国癌症防治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酒精为什么会致癌

过去十来年,世卫组织和世界各地卫生机构发现了相当多有力证据,证明饮酒与包括癌症在内的一系列疾病有关。比如,2016年,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的一项研究称,在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机构的数据,进行横跨10年的分析研究后发现,酒精可引起口咽部、喉部、食道、肝脏、结肠、直肠、乳房这7个部位的癌症。此外,也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酒精会导致皮肤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东林分析说,致癌因素主要分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前者指遗传基因,后者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种类型。物理致癌因素最常见于各种放射线;生物因素主要是病毒、细菌感染;酒精作为一类致癌物,属于化学因素范畴。刘俊田说,目前科学界尚未完全掌握酒精导致癌症的具体生物机制,理论上大概有几种可能。

造成基因突变。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并不会致癌,真正有“杀伤力”的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酒精进入人体后,一小部分可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绝大部分会在肝脏与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醛,而后继续发生反应变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过程中,乙醇和乙酸对人体基本无害,乙醛最致命,它能破坏健康细胞DNA,使之发生不可逆突变,为癌变埋下隐患。

刺激细胞迅速增殖。乙醛还能通过活化作用,促使细胞超速增殖分化。比如,乙醛可造成肝细胞的不正常增长,从而导致患癌。

损伤黏膜。酒精进入消化道后,可通过直接接触,对口腔、食道黏膜等造成损伤。若黏膜被反复刺激,不断经历损伤、修复、再损伤的过程,就会导致慢性炎症,增加癌变风险。这也是酗酒者易发口腔癌、咽癌、食道癌的重要原因。

改变雌激素水平。美国一项随访10年的女性健康研究发现,每天摄入酒精量超30克,患乳腺癌风险会比不饮酒者提高32%。分析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酒精能改变性激素水平,令血液中雌激素含量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值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为溶剂运送致癌物。酒精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当致癌物溶于其中,并随其进入血液周游全身时,就会增加致癌风险。

此外,如果酒类产品中加入了一些有害添加剂,或劣质酒品中掺有粮食霉变生成的黄曲霉素,也可能诱发多种癌症。

各国都在为抗癌严管酒精

随着人们对酒精危害的进一步认识,以及酒精致癌带来寿命损失,各国各地纷纷将酒精管控纳入政府工作。

在酗酒十分严重的俄罗斯,很早就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酒精消费。自2005年以来,俄罗斯逐渐收紧对酒类市场的监管:逐步上调伏特加的最低价格,酒类零售商晚间不得开门,并提高了酒类消费税。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作用,国内酗酒人数大幅减少。据世卫组织统计,目前,俄罗斯酒精消费量下降了近40%,这些变化也带来了俄罗斯人健康指标的显著改善。在宣传酗酒危害方面,俄罗斯也一直在发力。7月23日,俄罗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多尔日耶夫为饮酒者算了笔账,并提出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方法:不饮酒将有助于人们在年轻时保持健康,并在年老时成为亿万富翁。俄罗斯成年人平均每月花费约2500卢布购买酒,如果这笔钱以每年10%的利率投资于股票市场,那么在40年内可积攒1500万~1700万卢布,同时能够保持健康的身体;如果一个25岁的人每月投资2500卢布购买平均收入的股票,到退休时他将成为一名富翁。也就是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摒弃喝酒等坏习惯将带来双重好处:不仅积累了大量资金的机会,还能在60岁、70岁和80岁仍能保持活力,并度过美好时光。

美国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禁酒,最初禁酒令于1920年正式生效。其措施包括:通过税收提高酒类价格;限制零售酒类的购买资格,例如美国很多公共场所不得公开售卖酒类,其他地方购买酒类需出示年满21岁的官方证件,新罕布什尔州、密西西比州、犹他州、怀俄明州、宾夕法尼亚州为禁酒州;禁止酒类广告,美国联邦广告法规定,所有酒类不得出现在电视、电影和其他广播平台上,各活动、晚会也不得出现酒类赞助。此后很多年,美国的青少年饮酒问题较为严峻,1984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全国最低饮酒年龄法案》,要求从不禁止21岁以下的人购买或公开持有酒精饮料的任何州扣留一部分联邦公路资金。1988年,每个州都通过了满足联邦资金要求的立法,同时所有州都禁止21岁以下的人拥有酒精饮料。大多数州还禁止成年人向未成年人提供酒精饮料。

在法国公布的抗癌计划中,除了“反烟草”,还有“控酒精”。法国政府更注重于过度饮酒的人群而不是全面禁止饮酒,过度饮酒人群占法国总人口的10%,每年却贡献了58%的酒精消费。为此,法国会通过提高酒精价格来限制消费。

管控重要,自觉戒酒更重要

我国对酒类产品的宣传广告也有限制,广播电台每套节目每小时播出的烈性酒类商业广告不得超过2条;电视台每套节目每日播出的烈性酒类商业广告不得超过12条,其中19:00至21:00之间不得超过2条。但法规及政策上的管控,并没能消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酒文化。《2019白酒行业数字化发展洞察报告》显示,在饮酒原因中,认为出于社交需要的占比高达85%。对很多人来说,这已成为快速融入社交,甚至达成商业合作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改变社会现有的饮酒风气,酒精就不会远离人们的生活。而且,各种酒广告仍有泛滥趋势,电台、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常会出现它们的身影。

最近几年,医学界向酒精“宣战”的呼声越来越多。2019年,《柳叶刀》刊发一项来自195个国家及地区2800万饮酒者的研究显示,酒精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摄入量”。刘俊田呼吁社会各界应加强酒精危害的宣传,督促人们自觉降低饮酒量,避免长期慢性损害,并逐步以健康饮料替代酒精。

王东林说,作为亚洲人,种族基因就决定了我们比欧美人群更易受到酒精的伤害。在致癌物乙醛代谢为无害乙酸的过程中,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极为重要,但亚洲人普遍存在乙醛脱氢酶缺陷,致使乙醛代谢速度减慢,增加了患癌风险。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人,即使喝一点酒也易脸红,因而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亚洲人脸红综合征”。

呼吁全员控酒的同时,王东林特别提醒,个别人群尤其应当重视。一是女性,研究发现,酒精对女性的伤害比男性更大,因为女性体重较男性更轻、体液更少,这意味着在摄入相同酒精量的情况下,女性血液中酒精浓度高于男性,而身体生理结构不同,也使得女性分解酒精需要更长时间。二是有肝炎或代谢障碍的患者。这类人群代谢酒精的能力较低,受损风险更高。

两位专家均表示,诸如酒前喝点牛奶等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黏膜,但作用很小;市场上宣传的各种解酒药,最多能缓解不适症状,对减少酒精伤害也无明确疗效。因此,从维护健康的角度出发,做到少喝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