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补肾、排毒、滋阴、健脾、养颜……米乃养五脏良药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一科(肝胆科)主任中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葛来安

米,是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见的主食。《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是植物高度精华的浓缩,吸纳了天地宇宙的精华,在古代多指稻、黍、稷、麦、豆等五种谷物。“五谷”类食物性味多甘平,大多具有健脾益气、和胃调中等作用,作为人们主食的同时,也可预防和治疗脾胃虚弱、神疲乏力、恶心呕吐及大便稀溏等症状。在中医看来,不同的米功效各有不同。

黑米:最补肾。中医认为,黑色属于五行之水,曰润下,属肾,故民间有“逢黑必补”之说。古农医书中记载,黑米有“滋阴补肾,健身暖胃,明目活血”“清肝润肠”“滑湿益精,补肺缓筋”等功效,可入药入膳,对头昏目眩、贫血白发、腰膝酸软、夜盲耳鸣等症状疗效尤佳,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因此,人们俗称其为“药米”“长寿米”。由于它最适于孕妇、产妇等补血之用,又称“月米”“补血米”等。经常食用黑米,有利防治头昏、目眩、贫血、白发、眼疾、腰膝酸软、肺燥咳嗽、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肾虚水肿、食欲不振、脾胃虚弱等症。值得注意的是,黑米米粒外部有一层坚韧的种皮,若不将其煮烂,不仅米中大多数营养素不能溶出,而且多食后易引起急性肠胃炎,故煮粥之前应先将米浸泡一夜。

糯米:最排毒。中医认为,糯米色白,属于五行之金,曰从革,属肺,故在《本经逢原》中记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且利小便。”即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疗疮等功效。《食性本草》中这样描述糯米:“能行荣卫中血积,解芫菁(一种甲虫)毒。”对糯米的解毒之说,亦有解释为糯米黏腻,且因生长过程吸收大量阳光,属性为阳,故食用适量糯米能够黏粘毒气而补充阳气。

粳米:最滋阴。《神农本草经疏》指出:“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粳米不仅仅是饱食之物,药用价值也不容忽视。《滇南本草》载其可治一切诸虚百损,补中益气,强筋壮骨,生津,明目,长智。简单说,粳米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及病后体弱等症状,但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粳米粥中最上层的粥油能够补液填精,对滋养人体阴液和肾精大有裨益,最适宜病人、产妇和老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粳米做饭时,淘洗次数不宜过多,不要用手搓,以免营养流失。

小米:最健脾。明代医家李时珍曾言:“粟(小米)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中医认为,小米性温,入脾、胃、肾经,最重要的作用是补益脾胃。养脏先健脾,经常食用小米粥有助补中益气,尤其是老年人、孕妇以及脾胃不和的人群应经常食用。中医食疗常用小米治疗失眠、头疼、精神倦怠、皮肤出油、头皮屑增多等病症。小米不仅可和豆类一起煮粥,与紫米、玉米糙、红豆、绿豆、花生豆、红枣一起煮也是不错选择。

薏米:最养颜。薏米又称薏仁、苡仁、苡米等,《本草纲目》记载:“苡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祛湿。增食欲,治冷气,煎服利水。苡仁根捣汁和酒服,治黄疸有效。”故中医认为,薏米性凉,味甘淡,入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胃、清肺热、止泄泻等作用。后代医家也指出:“肥人多痰湿”,需健脾胃、渗湿。薏米既可作为食物饱腹,又同时是一味利水渗湿、健脾胃的良药,有美容瘦身之效。需要提醒的是,薏仁性偏凉,孕妇、严重的脾胃虚寒患者以及虚冷症、体质虚弱、常出现嘴唇干裂、口渴的人群,不适宜长期服食薏仁粥或单纯的薏仁食品,以免出现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