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房颤让中风风险高5倍,权威专家教你如何远离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发病率约在0.5%-1%左右,已成为房颤第一大国。有人将房颤形容为“温柔的杀手”,因为其症状并不十分明显,却是中风的罪魁祸首。房颤有哪些临床表现?该如何降低中风的风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蔡衡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几大诱因容易引发房颤

房颤是脑血管病一个确定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发生时心跳频率往往快速且不规则,心脏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致使血液滞留于心房,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容易造成心衰、脑梗塞等疾病。

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比如饮酒、吸烟、熬夜、喝浓茶、喝咖啡等,都可能诱发房颤。房颤还和情绪相关,有负面情绪、悲观抑郁、紧张焦虑的人,房颤发生率较高。久坐不动的人或过度运动都容易发生房颤,所以主张适度运动。

临床表现上,患者常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心脏乱跳,心跳快等不适感。房颤的诊断非常容易,只要在发作时做普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即可确诊。蔡衡教授建议,如果有上述迹象就需要到医院看看,一般可以找心血管内科的心律失常大夫。测脉搏时,正常窦性心律脉搏一下下跳得很均匀,心率安静状态是60-80次,房颤的时候心跳则比较乱,脉搏不均匀,而且强弱不等,此时就提示你可能有房颤了。

卒中,房颤目前公认的最大危害

“房颤”和“脑卒中”(即俗称的“中风”)这两个疾病医生并不陌生,人们却很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其实,脑卒中的发病中大约有20%归因于房颤,房颤则可以将脑卒中的危险提高5倍。发生心房颤动后,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会淤滞在心房内,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相应部位的脑部供血,导致脑卒中。

因此,对已经发生房颤的患者来说,要把预防脑卒中当成“头等大事”,通过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降低卒中风险。

此外,数据显示,房颤患者患脑梗塞约是心律正常人的4~7倍。房颤还可能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35%的房颤患者一生中会发生一次或多次血栓栓塞。

房颤患者,给卒中风险打个分

房颤患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中风风险呢?蔡衡教授介绍说,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房颤脑卒中风险评分工具如CHA₂DS₂-VASc评分。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高龄、心血管本身的疾病都成为高危因素。评估的总分值是9分,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年龄65~74岁、女性各占1分;先前曾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年龄≥75岁各占2分。得分越高,中风的风险也就越大。

危险因素分值在2分或以上就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危险因素在1分则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患者意愿来考虑抗凝治疗,如果为0分,则暂时无需抗凝治疗。

积极治疗,是应对房颤的首要措施

蔡衡教授表示,房颤治疗的一大策略是抗凝治疗,如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剂或者新型口服抗凝药,可降低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卒中的风险,但同时可增加颅内出血和其他严重出血的风险。

还有一大策略是节律治疗,即尽量让患者维持正常窦性心律,或者恢复窦性心律。临床上控制节律有药物和非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射频消融手术,它是通过微创导管技术,将很细的导管,通过颈部或大腿根部血管放入心脏,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异常部位发放射频能量,从而治疗房颤。国内国外指南都有明确推荐,对于反复发作的、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接受射频消融的推荐级别最高,可以作为一线治疗。因其是一种微创手术,并发症概率基本小于1%。这项技术已在临床上开展了近30年,已经非常成熟。

蔡衡教授最后提醒,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房颤的发作。比如,日常饮食要清淡、低盐,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刺激食物,戒烟戒酒,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等。患者还应避免大喜大悲等负面情绪,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蔡衡教授还强调说,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等潜在慢性病,以免治疗不及时,导致引爆房颤这颗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