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挺过了闷热的夏天,却栽在了突然变冷的多雨之秋?精神不振、浑身没劲、没食欲还腹胀、肚子不舒服……你可能被“脾胃虚弱”盯上了。
现代人为何容易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脾虚则百病起,而现在几乎全民脾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有时会因为需要应酬或是饮食不节制而暴饮暴食,有时又会因为工作太忙压力大而顾不上吃饭;加班熬夜有时候也成了家常便饭;再有就是现代的代步工具越来越多,平时也不注意运动健身,工作和生活中还容易多思多虑,导致脾胃的功能越来越差。
入秋后,更是脾胃疾病的高发时节。
一来经过酷夏各种冰冻食物的轰炸,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这些累积下来的脾胃问题,到秋天容易集中爆发。
二来秋季天气转凉,被高温赶走的食欲慢慢回来了,但如果饮食上毫无顾忌,会加重脾胃负担。盲目进补还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三来夏秋之交,湿气仍然较重。外湿会影响脾胃功能,脾气虚弱时,人体也容易生内湿,外湿和内湿相结合,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脾胃虚弱有哪些表现
典型的“脾虚”症状其实不难判断:面色萎黄或者发白;精神不振,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身体消瘦,常常觉得浑身没劲;口淡不知味,吃什么都不香;勉强吃了点东西,就觉得肚子发胀,还总是溏泻(稀便)的状态。
还可以用“五看”判断脾胃是否健康:
看五官:脾胃不好,口唇发白、干燥,易起皮或裂口。睡觉流口水,也是脾虚的表现。
看舌头:脾虚的人舌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水滑。齿痕是舌头与牙齿挤压形成的,舌头胖大才会出现齿痕。
看体形:脾胃功能不好的人,要么越来越胖,要么越来越瘦。
看吃饭:脾胃虚弱的人,往往食欲不振,饭后感觉腹胀不适,或饭后会如厕。胃强脾弱的人则食欲好,但消化吸收力异常。
看湿气:脾胃虚弱,容易生内湿,而湿困脾、脾气不奋,又加重了水湿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秋季脾胃养护法
中医自古重视脾胃调养,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方就是调养脾胃的经典方剂,经加味后制成现在的参苓白术颗粒。
本方共10味药组成: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炙),补脾肺之气;山药、莲子补脾固肠;扁豆、薏苡仁本是理脾渗湿的药物,炒黄入药就增加了健脾的功能;陈皮、砂仁可理气温胃;桔梗不仅能引诸药上行,它与山药合用还能防止辛温香燥的药损伤肺阴;大枣既可调和诸药,又有补养脾气的功能。本药可以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
该方对于脾胃气虚夹湿者尤为适宜,表现为:纳谷不运,腹胀,胸膈满闷,食欲不振,四肢无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本药可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慢性泄泻,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此外,想要养好脾胃,还可以从生活细节入手,少吃寒凉食物;衣服要盖好肚脐,不要穿露脐装;坚持科学运动;注意调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