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许静
本报记者 牛雨蕾
2018年,高中生王雨知使用网名“仙荼儿”,在视频网站上传了第一条短视频。彼时的她,幻想着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罕见病患者”和“短视频博主”的标签都离她很远。
这一年,舞者廖智已度过十年没有双腿的日子,汶川地震带给她的伤痛随着时间淡化。年末时,她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冬季的公园被白雪覆盖,她头戴大红色绒线帽,笑得格外灿烂。
用伤痛鼓舞他人
2021年4月,读大二的王雨知被确诊为克罗恩病。17日,她上传了一条鼻饲日常视频。她戴着管子出镜,捧着杯子不停地搅拌营养粉,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患病感受:“生病了就治嘛,没什么。”“希望大家好好保重身体,能开开心心吃饭已经是我的梦想了,大家很容易就能完成我的梦想。”视频迅速收获了大量关注,第二天,她更新了一条感谢视频:“我一直是被世界温柔以待的人,因为,你们就是温暖。”提到拍视频的初衷时,王雨知有些羞涩:“我之前一直是小透明,发布的视频很少有人看,那次只是想分享一下,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多关注。”
廖智在拍摄短视频前,身上就已经有了一些“标签”,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最美舞者”这个称号,源于地震后她编排的《鼓舞》。让廖智收获广泛关注的,则是她在疫情期间拍摄的跳舞视频。2020年5月发布的《我和你》中,廖智露出了假肢,她和丈夫的互动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该视频收获了近220万点赞。网友留言:“我觉得这腿挺酷的。”“你是机械战警么?”廖智对于假肢非常坦然,在一条被很多小朋友围观的视频中,她自称“机器人阿姨”。
“最初拍视频是希望能给其他残障人士一些鼓励。”廖智说,家人给了她很多鼓励:“家人常说,你经历过疼痛,现在已经可以坦然面对,那为什么不分享出来,去帮助那些跟你有同样经历的人。”廖智的视频让很多网友了解到“原来假肢可以让残障人士恢复到这种程度”。一些人因此联络到廖智,其中一个重庆姑娘让她印象深刻。“见面之前,她朋友形容她特别坚强,永远笑呵呵的。但是我俩一见面,她眼眶立刻就红了。”廖智认真地说:“我懂她为什么会这样。平时为了不让亲人担心,她逼着自己坚强。我和她有相似的经历,即使什么都不说,也能懂她的辛苦、难过、挣扎。她知道我一定懂,所以一见到我就哭了。”对抗痛苦的经历,让她们之间拥有共鸣。“我们这些人在一起时,更容易有‘被接纳’的感觉,也就更容易坦然接受现在的身体,进而与自己和解。”廖智笑着说:“感恩短视频把我们连接到一起。”
“希望大家能对残障人士多一些理解,他们也有悲伤的权利。”廖智说,经历巨大的身体创伤后,心灵上的创伤其实一点也不少。如果外界都要求我们坚强、乐观,反而会是一种压力。有些悲伤情绪是正常的,不用刻意地要求坚强起来。对于悲伤和难过,王雨知更加坦诚。她曾将自己鼻饲管堵塞之后到处问询、崩溃大哭的场面发布在网络上。红肿的眼睛在镜头里或许不美观,却格外真实。视频结尾,她带着孩童般的无畏说:“这件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哭没有用。但哭也没关系,哭了就好了嘛,对吧。”
遭遇质疑与嘲讽
廖智的视频下,大部分的评论是正面的,带给她很多感动。其中有个网友在遭遇生活变故期间看到了廖智的视频,仿佛获得了能量,渐渐从低谷中走了出来。“但也有质疑和嘲讽。”廖智说,有些人并非恶意,他们会问为什么不把假肢遮起来。“对于这类质疑,我会专门录视频回复。”廖智解释,一方面,对于截肢的康复者来说,穿短裤、裙子是最方便的,因为随时都需要调整假肢,如果将假肢包起来,调整起来会非常麻烦;另一方面,她希望残障人士能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我国约有2000万肢体残障人士,但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他们害怕别人的质疑、猎奇、同情,习惯性地将自己藏起来。”廖智强调:“假肢就是一种辅具,跟近视要戴眼镜、弱听要戴助听器一样,没必要也不应该去遮盖。如果我一直将它藏起来,就是不认可自己的表现。”她认为,如果天热时不能像其他人一样,穿想穿的衣服、裙子、短裤,就是变相地剥夺自己正常生活的权力。
还有一些恶意评论,例如“你这个瘸子”“你就是出来博人眼球的”。对于这类评论,廖智比较豁达:“不用回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王雨知坦言,有时会被负面言论影响心情:“一些人会以严厉说教的口吻评论,说我发这些东西不好。”对于这类人,她偶尔会同朋友吐槽,但更多时候选择不去理会,或拉黑处理。“未来我会以学业为主。”王雨知透露,她在努力学习,希望能考上营养学研究生,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没办法好好吃饭的人。
让网络平台汇聚温暖
对于互联网上的疾病日常分享类短视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静持正面态度:“这类自我呈现的视频,对患者自身健康和整个社会都有益处。”一方面,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本对疾病治疗具有加成效果,可以通过提供资源、信息、情感支持等方面促进患者健康。过去,社会支持大多由亲友提供,随着“少子化”“老龄化”,亲友提供的社会支持在逐渐脆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平台的社会支持作用变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残障人士通过网络渠道结识同类、守望相助,积极传递正能量、健康知识,打破隔阂和冷漠,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亲密度,使得社会资本有所增加。
廖智认为,只要发声是真诚的,那他们的声音就值得被听见。“我希望有更多残障人士勇敢地站出来分享自己的经历。”廖智说:“现在外界对残障人士有一些关注,但关注还不够,时常关注不到点子上,甚至还会有误解。”分享视频可以促进社会对相关疾病的了解,更有针对性地为残障人士提供帮助。她还希望残障人士分享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廖智说:“如果一直围绕残障话题,那么我们这个群体仍是被标签化的。”她希望社会能真正地实现残健融合,当大家见到一个残疾人时,看到的是这个人本身,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贴上残疾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