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为何病理和影像查了又查?专家:病情在动态发展,再检查是为了更稳妥

带着不久前做过的各类化验、影像或病理检查资料等,到大城市或大医院看病时,常常被告知需要再次检查。

对此,很多患者不理解甚至不情愿:“检查做过了,罪也遭了,只不过换了家医院,为何还让我再查一遍呢?”

受访专家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唐 锋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影像科主任 张 滨

本期编辑:高嘉悦

令人不解的重复检查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超声检查等候区坐满了患者,51岁的李红梅就是其中一员。大约一个月前,李红梅在山东老家查出疑似早期乳腺癌,为了确诊,她来到北京。不料,她拿着B超单找到医生时,却被告知“只认北京地区三级以上医院或其他地区三甲医院的检查结果,而且仅凭B超结果无法下定论”。李红梅只得重新排队做B超,此外医生还开具了血检、X光、穿刺等检查。“来北京快一周了,检查还没做完,等待检查及结果的这些天,我都住在医院附近的宾馆,多等一天就多花一天的钱,想想就心疼。真是搞不懂,为啥做过的检查还要再做一遍。”

有类似苦恼的不只外地就医者。今年42岁的杨志军家住北京市门头沟区,最近时常腰背疼,在家附近的医院看了骨科,做了许多检查都未发现问题。由于久久不见好转,杨志军改去了一家三甲医院,医生怀疑是神经性病变,建议转诊疼痛科。“没想到,疼痛科医生开具的检查中,很多是我不久前刚做过的,这不禁让我怀疑医生是为了多赚钱。”杨志军颇为愤慨地说。

近日,《生命时报》就“是否经历过重复检查”发起问卷调查,140位受访者中,有123位经历过,在各类检查中,血液检查重复率最高,占到了54%,随后是B超、X光、CT、核磁及尿液检查。

针对重复检查的情况,《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唐锋。他表示,患者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大医院,有些检查不是随时都能做的,对外地就医患者来说,不仅耽误时间,还意味着更多的花费。

“重复检查的原因颇为复杂,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专业背景,很难判断是否有再次检查的必要,因此主观上认为‘查了又查是医生想赚提成’,这样的想法过于片面了。”唐锋表示,过去医院管理不够成熟、完善,对医务从业者的规范和监督较少,的确存在为了增收而多开检查单的情况,但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很少有医生会这么做了。

例如,早在2006年,原卫生部就提出“医务人员收入不能同医疗服务收费挂钩”,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严禁把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检查收入挂钩。

如今,患者检查费用与医生绩效无关,或所占比例很小。再加上全国正尝试推广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诊疗方式,能够在保证治疗的基础上有效控费。今后“为了增收而开检查单”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少。

查了又查到底是为何

“不管是科室间的转诊,还是基层医院向上级医院转诊,都可能发生部分项目再次检查的情况。”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影像科主任张滨说,虽然会给患者带来不便,但这是有必要的,毕竟影像等辅助检查是医生做出诊断、制订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这个依据不够准确,后面一系列的诊疗都可能出问题。目前,患者遭遇的重复检查,主要和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设备、技术存在差异

张滨表示,医疗技术水平不均衡是我国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同地区间的检查设备、技术仍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基层医院设备相对落后,检查结果不够精准,患者到一些大医院就诊时,医生难以据此制订诊疗计划,需要更清晰的检查结果或数据支持。此外,有些检查过程中,电脑存储的是一段动态图像或上千张片子,而患者拿到手的只有寥寥几张,若基层技术人员经验不足,没有发现问题或选取的影像有疏漏,就可能耽误诊疗,稳妥起见需要再查一次。

病情是动态发展的

“任何疾病都处在动态发展中,只是速度有快有慢。”唐锋说,以血管病为例,一般慢性血管疾病3~6个月做一次影像检查就可以了,但如果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有时甚至隔几小时就要检查一次。患者在更换医院的过程中,往往会耽搁一段时间,这期间病情是否有发展、症状是否改变,也都需要再次检查确认。

检查侧重点不同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不同科室间转诊时。”唐锋说,有时虽为同一项检查,但就诊科室不同,检查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比如,我们遇到过一些患者,因为腿疼看骨科,影像检查未发现问题,转诊到心血管科后可能需要重新做B超或拍片。这是因为,骨科影像检查主要观察关节、骨骼,不会着重检查血管病变问题。”

医生的主观因素

“医生认知起决定性作用。”唐锋说,有些医生担心检查结果有遗漏,想查得更加全面,或对基层医院检查结果不够信任,抱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都会要求重新检查。

杜绝无意义检查

若之前的检查不详尽,或间隔时间过长,病情可能已发生变化,重复检查是必要的,但那些因条件或技术限制而产生的重复检查,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来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负担。

推动医疗影像共享

张滨表示,医疗影像共享是有效避免重复检查的方法之一,通过影像资料上传,其他医院可直接看到检查结果,既给患者带来便利,医生也能对检查有更详尽的了解。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医疗影像共享,但还有重重困难需要克服。比如,解决巨大影像资料所需的储存空间、提高网速来满足影像资料的传输,以及保护患者隐私等问题,因此实现全国普及还需要一些时日。

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交流

“如今很多基层医院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从设备到技术不比北上广的医院差多少。我就见过一些外地来的患者,直接用手机从医院平台下载影像检查结果,不用像过去那样拿着厚厚的片子和单子就诊。”唐锋表示,我国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因此对基层医院的认知不能停留在过去,应加强医院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可以让一线城市大医院的医生了解其他地区的医疗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大医院进修学习,减小区域间医疗水平的差距。

规范检查设备与操作流程

“现在不同地区或医院的仪器设备参差不齐,导致检查结果存在偏差。”唐锋说,统一检查设备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差异,降低重复检查的几率。考虑到各医院经济实力不同,也可以固定几种仪器设备类型,让医院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

张滨表示,国家卫健委一直在推动各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以京津冀为例,互认的医院已从过去的30多家增加到上百家。即便这样,仍有很多医院无法达到互认标准,主要是因为技术水平差距或操作不规范。

建议制定规范化操作流程,各地医院的检查都采用相同的序列或标准,才能促进结果互认。7 月 16 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建立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体系,明确互认机构范围、条件、诊疗项目(内容)及技术标准等,并做好公示公开,便于群众查询了解。

最后专家强调,医生除了要尽可能避免无意义的重复检查,也有义务做好科普,使患者客观认识重复检查,尤其对那些心存疑虑的患者,应及时沟通,在能力和精力范围内积极说明重复检查的原因,改变其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