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课”应纳入国民教育

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召开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全球教育系统未能对气候危机的严重性给予足够重视,并决定于11月5日举办主题为“携手为明天:教育和气候行动”的首届环境和教育部长联席会议。

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规定,《气候公约》缔约方有责任就气候变化问题开展教育和公众宣传。然而,就全球而言,真正将“气候变化”设置为专门课程的国家少之又少。2020年初,新西兰预计对11~15岁学生开设非强制性气候变化课的消息,作为正面典型被大量报道。英国《卫报》认为,该门课程或许会使“新西兰在全球气候变化教育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调查结果如此不尽如人意:从100个国家采集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只有53%的国民教育课程提到气候变化;在5.8万名受访教师中,自认为胜任讲授气候变化重要性的不足40%,且30%的教师不熟悉合适的教学方法。

气候变化课程受冷落,可能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议题宏大到不接地气,每年气温上升的幅度,甚至不足以影响到日常增减衣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2019年澳大利亚的山火危机持续了4个月有余,相当于烧掉了3个北京的面积,5亿动物丧命,其原因就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反常天气。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使谷物歉收,并带来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应该说,气候变化的话题确实宏大,但离每个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决不是一个可以直接留给后代去解决的问题。

国际机构之所以对气候变化教育极为重视,是因为教育能够填补知识鸿沟,让人们了解气候变化可能对每个人带来的影响,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做出明智的决定。对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教育,还能够激励他们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用更加多元、丰富的视角,拓宽创新的可能。即便他们只是因课程做出了一些建设性行为,也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形成正向反馈,进入良性循环。

知而行,不知则难行,这就是教育的意义。但可惜的是,虽然我国中学生的地理课大多包含了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却仍处在重要性不足的尴尬境地;民间组织举办的气候变化教育项目,虽然也有开展6年之久的,接受了气候变化培训的教师仍不过千余名。将气候变化类课程列入国民教育的重点,已经成为我们亟需补齐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