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没有太多社会活动经验的我,在众多医学界前辈和同仁的帮助下,虽经历重重困难,还是成功举办了很多研讨会和培训班,邀请了不少高水平的中西医专家,有力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工作的蓬勃开展。
当时,西医界针对糖尿病等疾病都制定了诊疗指南,但中西医结合领域还是没有这类完善的诊疗标准。随着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互相渗透,加上临床与实验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必将向更加标准、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引用,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中药新药降糖甲片问世以后,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逐渐获得广大患者的认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以整体调节、改善体质、疗效稳定、副作用较少等优点,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几乎所有糖尿病中药新药都没有离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所以,我觉得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规范化发展应提上日程。
早在1986年,我根据“三型辨证”理论就开始制定了《中药新药指导原则》,提出有关治疗糖尿病的各项技术要求,这就为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指南奠定了基础。2004年6月27日,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在福建召开。在那次会议上,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本,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我记得,当时我的老朋友、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郭赛珊教授跟我说:“林兰,写得不错啊!你再加上一个‘湿’就更完善了。”
最后,经过大会讨论完善后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正式问世。该标准以“三型辨证”理论为基础,在各型下设不同的亚型进行分层辨证,使得糖尿病辨证体系更加明朗。这是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第一个诊疗标准,为后来者开了一个好头。这一举措不仅规范了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标准,奠定了论治基础,而且通过对糖尿病进行系统的中医辨证、症状客观化以及微观辨证研究,提高了中医临床的整体水平,符合临床实际。(连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