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护士工作普通且琐碎,期待更多发展空间

受访专家:

北京护理学会秘书长 李春燕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李洁琼

本报记者 李珍玉

很多人都知道生病了要看医生,知道医生的辛苦和繁忙,但对于护士了解甚少。近日记者走访了几家医院,跟随护士工作,与她们交流,给记者最大的印象是,所有护士都说话快、走路快、做事快,她们的工作看起来普通琐碎,但十分关键。

常年倒夜班,身体吃不消

早上五点半,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小张护士就已经从家出发,7点50分,她穿好工作服,与同事们在心内科病房交接班,她负责着10位患者的护理工作。在病房走廊中心的护士台站了一会儿,患者呼叫的铃声此起彼伏,小张频繁进出于各病房之间。小张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每天走路上万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患者有时可能同时按铃,都刻不容缓,但还得分清主次,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患者不理解,会发脾气……”正说着,一位患者突然在屋子里哭闹起来,小张赶紧跑过去安慰。

今年39岁的武护士在消化科病房工作了十多年,治疗团队的医生经常每天要做二十几台手术,将近一半的患者,到晚上才能陆续安置回病房。在记者采访她的前一天,一位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危重患者因肠黏膜坏死不停有血便,她和另外一位护士在床旁护理了近2个小时,一宿都没合眼。

一位护士长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倒夜班其实很辛苦:第一天上大夜班(12小时),第二天上小夜班(8小时),再接着上白班。有些科室的护士人手不够,夜里只能睡3个小时,被护士们称为最难熬的“鬼班”。长年累月,生物钟全是混乱的,很多护士都必须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患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的护士也特别多。此外,很多科室的护士在工作中要接触化疗药物,或在床旁配药,药品会扩散到空气中,对身体造成危害;在一些医疗操作中,针刺伤也在所难免,如果遇到确诊的传染病患者,比如乙肝、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护士也面临传染风险。

相比之下,在社区医院工作的小林护士就没有那么紧张。曾经在大医院工作的她因为常年倒夜班,工作辛苦还进不了编制,就选择了离职。那时她还不到30岁,就查出了腰椎间盘突出和中重度抑郁,所以无奈转到社区医院工作。不过,这份工作如今也令她感到十分迷茫,收入不高,看不到发展前途。

对护理工作应有全新认识

据《中国医学指南》研究,不仅仅是工作内容和强度压力,由于护士编制得不到保障,工作环境缺少安全感、工作待遇不高、升职空间狭窄(尤其是基层医院、民营医院)、常常得不到患者理解和感受不到足够的职业尊重等原因,护士常常感到职业倦怠。据美国梅奥诊所发表在《美国护理杂志》上一项针对8.6万名护士的研究发现,超过1/3的护士至少有一种倦怠症状,40%的护士筛查出抑郁症状,甚至有些严重的受访者,曾表达出自杀意念。

北京护理学会秘书长李春燕说:“我国注册护士人数约500万,绝对数是全世界第一。尽管比10年前护理人员总数增加了一倍多,大专及以上护理人员数量达到70%,但每千人口护士数为3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位护士长说,三甲医院里重症患者多、手术患者多、老年患者多,病床周转率也在加快,护士工作日益紧张,再加上疫情来袭,在保证原有工作基础上,护士还需承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核酸、注射疫苗、医院防疫流程管理等,压力确实在增加。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李洁琼表示,护理工作一直都很辛苦,在抗疫阻击战中,驰援湖北的4.2万名医护人员中,有70%是护士,他们发挥了巨大作用。希望人们能更多了解和理解护理工作,更支持和尊重护士。另外,以前的护士大多是从护校毕业,现在的多数是本科学历,还有护理学硕士、护理学博士,专业化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对护理人才有全新、全面的认知,也应该理解,护士自身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更多期待。

给护士创造更阳光的未来

李洁琼呼吁,医院和科室等要从构建科学机制、改善工作环境、缓解工作压力等方面,做更多积极的努力,以下两点可以提供借鉴。

首先,要让大家看到职业发展路径。李洁琼说,例如,对于新护士,我们就告诉她们,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在未来10年,选择成为教学护士、科研护士、临床专科护士或者护士长。我们要给专科护士提供平台,选送优秀护士进修学习,回来后进行3年的业绩跟踪,鼓励他成为一名临床护理专家。对于护理管理人才,要对她们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更多是授权,把团队建设好。

其次,关注职业风险,帮医护人员减压。李洁琼说:“医护人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现象。工会和精神心理科曾经给我们全院医护人员做压力筛查,结果发现40%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抑郁状态,于是院领导建设‘阳光医院’,在每一个护理单元(科室)都建立起‘职工之家’,布置得十分温馨,并给大家开设正念减压培训班和心理疏导。如果有人还是压力太大,会在全院范围帮助其调整工作岗位。”

李春燕也表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护理人员缺口至少有800万~900万,当下,我们应该从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给予护理行业更大的支持力度,未雨绸缪,给护士和患者都创造更加阳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