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吴姥姥式”科普应该再多点

本报特约评论员 张铁鹰

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视频平台,给网友们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吸引了上百万粉丝的关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吴姥姥”。

“吴姥姥”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名叫“不刷题”,这一名字包含着她的科普理念,也向网友们传递了她的责任担当。她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在探究物理之惑中,能够享受到科学思维的快乐。在她的科普短视频中,有“脑洞大开”的道具,还有妙趣横生的演示和绘声绘色的讲解。比如,讲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时,“吴姥姥”用右手擎起一把竹扫帚,左手从扫帚柄划到末须端。这样一演示,网友们马上明白了:原来宇宙射线的轨迹就像扫帚一样,从能量集中到渐渐减弱、分散。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相应地,人们对科学常识的需求也在增加。科普市场这块蛋糕越来越大,自然吸引了许多人涉足其中,但遗憾的是,像“吴姥姥式”这类优质、接地气的科普不多。做科普,不能做到有效、优质,就不能有高的接受度,只能是“自说自话”。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固然有科学知识本就存在词语生涩、不好讲解、受众科学素养不够等问题,但也与科普工作者教育手段落后、思路陈旧、创作动力不足有关。像“吴姥姥”一样,既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又有很强语言表达和实验演示能力的科普工作者,目前确实少之又少。

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过去10多年里,一直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科普知识宣传。我的经验是,科普必须接地气,必须吸引人。要达此目的,科普工作者光有热情和责任担当远远不够。现在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如果科普工作者既不懂得传播规律,也不懂得怎样掌握话语体系和提高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就做不到把“我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也不能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想讲的”。

科普工作者必须重视两点,一是朴素。苏轼用“浓妆淡抹总相宜”形容西湖,而科普只适宜于“淡抹”,不宜“浓妆”。也就是说,科普时要尽可能不使用华丽的辞藻,要通俗易懂。二是要时时注重“智”。这个“智”字,上面一个“知”,下面一个“曰”,二合一,即意味着一个人要把自己懂得的知识讲给他人听,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用科学的方法“说”出来。提高科普效果,让更多的人通过有效、优质的科普爱上科学,作为科普工作者,既要有“吴姥姥”的激情,还要能像她一样,把科普变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