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晚餐吃粥养脾胃

受访专家:首届全国名中医、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主任中医师  张小萍

本报特约记者   王茂泓

“民以食为天”,中医认为,健康的基础是精、气、神,而它们的生成有赖于饮食化生,饮食的消化吸收又有赖于脾胃运化。所以传统医学提倡,“养生之本,脾胃为先”。从事脾胃病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50年的张小萍教授,对此见地独到。

首推“脾胃气化”学说

张小萍1944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张佩宜自幼师从扬州名医李宏远习医,擅治内科病及妇科病,在江西医药界被誉为“四大金刚”之一。父亲张海峰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著有《脾胃学说临证心得》一书。张小萍受家庭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在袓辈影响下走上了中医之路。

1965年,张小萍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江西省瑞昌县人民医院工作,在医疗一线锻炼13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78年调回母校(江西省中医药大学)从事医疗及教学工作,继承发扬了父辈们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脾胃气化的学术思想,并提出“脾胃气化学说”。

“脾胃气化学说”核心内容有16个字,即“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意思是说,脾胃的升降、纳化、燥湿、出入要平衡。比如“纳与化”,如果吃下去太多,脾消化吸收不了,不但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胃痛等胃肠病,还容易肥胖,得脂肪肝、糖尿病等。还有“燥与湿”,中医说“胃燥脾湿”,燥与湿也要保持平衡,否则脾胃功能就会受影响。如果升降、出入出了问题,和全身疾病都有关系。

2016年,张小萍撰成《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与临证经验》一书,这是脾胃学术界首次针对脾胃气化提出的新学说。

脾胃病多是吃出来的

很多中医养生爱好者可能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十人九脾虚”。张小萍说,现代社会是“饱食”年代,以前的突出问题是饮食不足,现代是饮食过量,吃出来的问题很多。除了暴饮暴食,还有营养不均衡,或无节制减肥、食无定时,或零食不离口,或忍饥不食等,都会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使脾胃失调。

此外,五味过偏也有损脾胃健康,因此,饮食不可多咸、多苦、多辛、多酸、多甘。另外,熬夜特别伤肝胆。晚11点~次日凌晨1点为子时,人在子时前入睡,胆才能完成代谢。经常子时不入睡者,常气色青白,胆气虚而怯,气短,易患胆囊疾病。中医常讲,“胆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凡在子时前1~2个小时入睡者,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相反,则面色青灰、疲倦、情志不宁、易怒而易生肝病。

提倡以粥养脾

金元时期,名家张元素就强调了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和温养脾胃的重要意义,认为调养脾胃的方法主要有三个,即调节饮食、调摄情志、不妄作劳。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张小萍根据临床借鉴前人经验,给出如下建议:

1.饮食结构合理。中医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大米、杂粮等最宜滋养五脏,不能颠倒把鱼肉果蔬作为主食。2.定时定量。“饱食即卧乃生百病”,饮食要定时定量,有节制,尤其晚上不能多吃。3.心态平和。情绪会影响脾胃功能,现代人杂念较多,要学会看破放下,舍得欲望换健康。4.劳逸结合,起居应时。身体和精神上的过度劳累都会损伤脾气,要劳逸结合,规律起居。

对于老年人养脾胃,张小萍特别提倡晚餐吃粥,认为“粥饭养脾胃,实为至上之物”,自创了一个食疗方——“张氏益胃汤”: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白及20克、黄连6克、浙贝10克、蒲公英15克、谷麦芽20克、茯苓15克、木香6克、枳壳15克、田七粉3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剂。本方善治消化性溃疡或非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