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温暖的两分钟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进修医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王兆平

八月底的一天,急诊抢救室接诊了一位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患者已处于休克状态,烦躁不安、上气不接下气、全身大汗……多名医生、护士站在床边,有的手里拿着喉镜,有的拿着呼吸气囊,有的拿着配好药物的注射器;呼吸机已处于备用状态,治疗车上放置着已经打开的深静脉穿刺包……医护人员焦急地等着他的配合,而他却执着地拿着手机准备录音。

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我自然明白插管的紧迫性,但患者为什么拼命抗拒?原来是病发突然,他在慌乱中放不下国外留学的儿子,拼尽全力想给留下嘱托。看到他手忙脚乱又力不从心的样子,我的心“咯噔”一下:在生命的临界线,作为医者,我到底可以为患者做些什么?

以往,我会聊几句家常话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趁机用上镇静药物,然后快速行气管插管,顺利地进行抢救工作。但这次,如果患者病情不幸加重,他竭力想留给孩子的消息有可能永远无法传达。这一瞬间,我改变了策略,决定配合患者,让他先给孩子录语音。

患者颇为意外地看了我一眼,问:“可以吗?”

我平静地向四周的医护人员重复了这句话:“老师们,可以吗?”大家齐声说:“可以!”得到了同事们的肯定,我也有了坚持地勇气。实际上,我一直在盯着监护仪,以防意外发生。幸运的是,患者的心率、血压数值开始有好转的迹象。他身体虚弱,手一直不停地抖,好不容易帮他找到了儿子的微信,我建议他直接视频连线,遗憾的是他的儿子没有接听。因为时间紧张,我建议他直接给儿子留言。我帮他举着手机,他费劲地喘着气,对着手机说:“人生无常,爸爸在医院抢救,不要难过,继续完成你的学业,关于我接下来的治疗,你跟你的小姨和小姑商量。”每说一句,他需要停下休息、换气。录完后,他一直对着屏幕说:“谢谢,谢谢,谢谢!”接着进入意识模糊的状态。但他的手却一直摁着语音键,我接过手机,留言成功的发送了出去。

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如果我的父亲在病重时刻,对着手机跟我说那些话,恰巧我不“在场”,心该是多么痛,多么遗憾!我看了一下监护仪,趁一切平稳,再次拨打了他儿子的微信视频,希望有奇迹发生,遗憾的是孩子还是没有接听。我迅速截屏了链接视频时的照片并发送了过去。我想,虽然他儿子最终没能接听,但这一刻,患者和儿子尝试视频通话的场景已经永久地存了下来。这或许也是一份安慰,不是吗?

这番努力后,患者抬起头来问我:“大夫,我真的会死吗?”我如鲠在喉,无法回答,只能平静地说:“我们现在想给您用一点药,希望您安静下来,这样对治疗有好处。”他听罢坚定地说:“大夫,我不怕死!”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操作,患者心率和血压也逐步平稳起来。

在这次抢救中,安宁缓和医疗的理念在关键的一刻发挥了作用,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帮助患者完成了他的心愿。倘若这真的是他最后的时光,我们帮他和儿子“善别”,使患者不留遗憾,患者儿子也可能会少承受一些创痛吧。虽然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但除了抢救生命,我们也做了一点有温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