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悲观的根源多在畏难!3件事远离失落感

美国注册心理咨询师 乔晓伟

虽说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精神抖擞地应对每一天,但生活中就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让人感到失望、失落、有心无力的时候。这时,短暂地泄气、发泄情绪后,还是要振作,不能让悲观的思维和情绪停留太久。无望时要保持积极的动机,可以试试下面的方式。

1.迎难而上。陷入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我解决不了”“很难做到”。困难确实会带来压力,但如果因此就完全不作为,干着急,拖得时间长了,心理压力就越大,问题也越来越难解决。所以,不要让畏难情绪占上风,着手迎接挑战才能改变局面。

怕事、畏难的认知基础是害怕失败,如果都能做好、容易做好,大家都不会有心理负担。所以面临挑战,要改变心态:将挑战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将失误视为教训而不是失败;明白在挑战中犯错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肯定可以从中学到东西;多做总比少做好。开始动手确实不容易,但当你认真做了,事后的收获、成就感会让你无比自信、愉悦。

2.创造积极氛围。如果你被消极情绪包围,很有必要审视一下自己身处的环境,是否被动地接受了太多负面信息和情绪。比如你是否经常看让人感到焦虑的新闻、短文?身边是否有很多只会吐槽、吐苦水,不太积极乐观的人?自己是否常常有意无意地往坏处想、只看到不好的方面?如果你察觉到这些“不对劲”,一是要从“有毒”的环境离开,脱离找毛病、挑刺儿、阴暗的“损友”;二是靠近那些正面、向上、善良的人,耳濡目染培养积极的言行方式;三是自己创造乐观的状态,比如改善生活、办公的环境,摆上自己喜欢的物件、照片、花草等,和友人谈论时多正向思考,自己不加入恶劣的骂战、诋毁,有余力时帮帮他人,体验助人的快乐,主动打破阴霾,营造阳光的气氛。

3.找到新的动力。除了遇到压力应激性地产生悲观,不少人是因为对生活工作没有了激情,于是觉得干什么都很疲惫、很被动、很焦虑,对自己的状态很不满意,生命质量也不高。这种慢性的悲观、迷茫成因是动力不足,无所欲无所求很自然就会无所为。要以怎样的姿态生活下去是一种选择,如果不希望自己毫无生机,就要积极找寻新的可以为之努力,或能让生活更积极的动力来源。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每一层都可以成为我们振作的源泉。可以是物质、生理层面的,如每天睡好觉、吃好饭,积极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目标;或是追求爱和归属感,和家人、朋友维系温暖的人际目标;或是做出一番成绩,收获成就和尊重的事业目标;也可以是自我提升、投身创作的不停接近理想自我的目标。只要选定了切入口,都能让我们生活得更起劲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