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微耕机不能仅代替牛

与国外产品比,我们需要在功能开发、操作安全、使用舒适度上做出改善

受访专家: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毅

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河明

本报记者   严立新

我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投入高、回报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限速原因,而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力、科学管理、提高产量,因此我国一直大力倡导并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2021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作为指导各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依据。其中,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装备如微耕机的研发推广,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台微耕机完成“耕种管收”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毅介绍,微耕机是指发动机功率≤7.5千瓦(大概10个马力)、重量不超过150公斤、体积较小、单人操作方便的一类耕作机械,其作用是替代耕牛,主要解决丘陵山区的耕地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年轻的男性劳动力就可以完成微耕机的操作,两个人搭档就可以抬着机器上山或下田。“我国人口众多,高山、梯田等地都需要种植农作物,但这些地方人都很难行走,正常机械更不可能进得去。微耕机这种微型化的农机,两个人一抬就可以进去了。”张文毅说。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部分型号的微耕机除了基础的耕地功能,还具备田地管理功能,比如开沟、剪草、播种、施肥、排灌、喷药等,如果功率再大一点,还可以进行收获作业,比如秸秆的收割、铺放和收集,其后面甚至还能加一个脱粒装置。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微耕机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完成“耕、种、管、收”全程的机械化作业,主要依托于“主机+配件”的微耕机组装模式,即一个发动机可以配备相同机型、多重功能的辅助农机具(工作部件)。

我国微耕机的主要使用区域在西南地区,其中最多的是重庆。张文毅表示,近几年微耕机的增长量与鼎盛时期相比正不断下降。张文毅说:“早几年,微耕机的年增长量大约有200万台,但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60万台。”其可能原因包括:1.多数产品动力小;2.功能单一;3.有些工作部件没有防护措施,操作不当很容易伤到人;4.机型越小的机械,振动一般都比较大,操作起来易产生疲劳感。

国外微耕机发展较早,主要是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等国家,且其研发的微耕机比我国产品先进很多。欧美国家的微耕机一般在草坪上使用,几乎是家家必备,主要功能有旋耕、剪草、清雪、粉碎、短距离运输等;而亚洲国家的微耕机则以农业为主,如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产品。日本机型兼顾水旱地两用,可进行翻地、旋耕、起垄、铺膜、开沟、播种及水田平整等;韩国和我国台湾省机型则以旱地(果园、菜地、温室大棚及其他小块地)作业为主。

研发成本高而利润低,限制推广

为什么我国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微耕机发展差距这么大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产品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国多功能微耕机的发展才开始起步,而且主要仿照国外产品,但由于材料和工艺等差距,产品经常发生故障。

使用模式复杂。张文毅表示,虽然目前欧美国家的微耕机比我国先进,但国内外的使用模式并不一样。欧美国家常用的庭院式微小型机械主要用于整理草坪,因此会配备智能系统,让操作更方便;但这种系统和机械结构一般不能承载过多负荷,无法满足我国农时紧张的要求,遇到过坎、田埂等复杂路面时,使用就会受到影响。

研发投入低。张文毅分析,发达国家微耕机发展迅速有3个原因。1.田地早已完成宜机化改造,即改造农田适合机械工作。2.外国微耕机的功率比较高,能带动较多配件,方便农耕全程机械化操作。3.很多产品将手扶机升级成乘坐机,操控人的方便性和舒适性更好,但也导致研发成本大大增加。其中,研发成本高而利润低是限制我国微耕机推广的最关键因素。

技术研发有壁垒。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河明表示,普遍来看,国内微耕机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在于精细化程度不够,而质量一致性和功能满足正在逐步缩小差距。另外,在智能识别果实等方面,我国的研发技术与国外仍相距较远。

农户消费能力不足。“农村老龄化非常严重。”丁河明介绍,其公司用户多是上世纪50~60年代生人。体力衰退使其无法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加上种植业收入低,这些人绝大多数不会为了种自己的一小片田地,而花费几千元钱购买一台微耕机。

我国农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保证粮食够吃仍是现阶段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张文毅表示,目前我国对微耕机的最基本要求仅是替代耕牛,机械使用舒适度、操作安全等方面则需逐渐完善。

张文毅补充,虽然在技术上我们与国外还差一截,但我国的专业化服务却让日本学者们称赞。比如,相邻的几个乡村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每户将自己家较少的耕田拿出来统一管理,再通过专业化的服务租赁微耕机,很多作业就无须自己再操心了。

丁河明介绍,我国丘陵山区农村人口占比达60%,但农业机械化率不足45%。《规划》明确,到2025年,综合机械化达55%。张文毅表示,未来我国劳动力紧缺无法避免,而微耕机可有效提高耕作效率,节约劳动力,保证丘陵山区特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同时,推进农业机械化将提高我国生产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和农产品价格竞争力,减少我国对外国农产品的依存度。”

宜机化改造,标准化种植

“微耕机是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过渡。”张文毅说,丘陵山区住着我国近一半人口,每年生产约70%的茶叶,甚至很多作物近40%~50%的产量都来自丘陵山区。因此,丘陵山区的农业种植问题是我国农业亟需解决的短板。

“推进农业机械化,让微耕机帮助更多丘陵山区的农户提高耕种效率、减轻身体劳累。”张文毅建议,可借鉴日韩和我国台湾省的方法,规划符合我国国情的策略。比如,日韩国内的丘陵山区与我国类似,约200年前开始将农田分为不同类型:坡度在25度以上的不再种植农作物,退耕还林;坡度在15~25度之间的地,进行种养结合,开发高山牧场等养殖业,避免农机具作业;15度以下的缓坡田地,则进行宜机化改造。结合经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种植端:对田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加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宜机化改造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首先,田埂之间要设计留有机械进出的道路。其次,耕地进行相应平整,至少需要是个缓坡,以适应机械化作业。再次,保证道路可以通向每一块耕田,且满足行走和运输“两用”要求。另外,张文毅表示,发达国家之所以现在有很成熟的农业机械操作流程,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炸薯条用的马铃薯,通过统一品种和水肥管理等种植方式,使结出的马铃薯具有一致性,便于收获和筛选;特育品种的猕猴桃或梨在种植时进行统一管理,使其果实从藤叶或树冠中暴露出来,利于机械识别和采摘。

研发端:产品要经得起用户检验,研发团队敏锐度需提高。丁河明表示,企业与农户保持长期联系,了解其需求,才能研发出适合丘陵山区的好产品;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和配套企业建立合作,组织骨干工程师参加学术交流,了解研发中存在的难题并及时解决,才能做到新产品开发有的放矢。丁河明认为,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国内农业机械装备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从“制造”到“智造”,再到智慧升级,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张文毅提醒,未来使用农业机械的不乏老年人,在机械的舒适性、方便性等方面也需要有深入思考。

政策端:引导大企业投入研发生产微耕机。微耕机体积小,但功能却要相对齐全,而且需求量不大,导致利润不高,很多大企业不愿轻易尝试。张文毅建议,政府可用相应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大企业加强研发投入。

此外,目前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同质化现象很严重,有些企业并不注重产品的质量,而是重视机型的模仿。丁河明认为,只有多数企业注重培育、发展自己品牌的研发创新能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用高水准制造农机,才能为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