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心理学家:一手好牌也可能打烂的“饿鼠效应”

时代的发展进步带来物质的丰富,现在的我们过着前所未有的富足、享受的生活,甚至都有过度、泛滥的趋势。但古语有言“过犹不及”,最好的条件、过多的物质未必能带来最好的发展和结果。心理学家发现的“饿鼠效应”,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早在1925年,有位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特别的实验,来验证“最惠待遇”(吃好喝好)和“歧视待遇”(经常挨饿)条件下,小鼠的发展和生存状况的差异。最开始,科学家们预测享受“最惠待遇”的小鼠应该活得更好、寿命更长,然而结果出乎意料,那些时常挨饿的小鼠反而活得更长、毛发更光滑、免疫能力更强。后续他们更换了各种生物来重复实验,不论是苍蝇、细菌、鱼、猴子等,结果都高度一致。

科学界对此现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中,“限额”学说认为,动物终其一生能消耗的热量有一个固定限额,限额一旦用完,就意味着生命永久停摆。由此提出“饿鼠效应”,意思是“适当节制,发展良好;过度放松,早衰短命”。

其实,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早就讲“养儿要三分饥”,意思就是养育儿童不能太饱,要让他们感受到饥寒,过饱过暖都会导致器官负担过重,不能锻炼出强大的身体素质。相信养育过子女的父母都有共鸣,如果一段时间内给孩子过多的肉类食品,孩子很快就会厌食,说明内脏消耗不了这么多东西。如果家长没有理会,还过度喂饭,孩子要么消化不良,要么过度肥胖。老年人亦是如此,退休后一昧吃喝玩乐,一段时间后体重出问题,心脑血管疾病就会找上门。而适度保持饥饿,可以增强人体巨噬细胞活性,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免疫力增强,对健康有益。

从生理延伸到心理,有句广为流传的话叫“保持饥饿,保持警觉”,意思是不要安于物质现状,不要过度满足,要保持敏感性、居安思危。留有这样的“初学者心态”,才会有创造力、有灵感、有生命力。

因此,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我们都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尤其不要沉浸于物欲、食欲、性欲之类的低级需求,学会在这些事情上面节制,才能获得健康长寿、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