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救命神器”要放对地方

本报特约评论员 许朝军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指南明确,优先在人口流动量大、意外发生率高、环境相对封闭或发生意外后短时间内无法获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每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达400万,其中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高达54万,并且90%以上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其中不足1%的人成功获救。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通过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每延迟1分钟救活的希望就降低7%~10%,所以AED被誉为“黄金四分钟救命神器”,是抢救心脏骤停等意外的好帮手。

帮手虽好,但科学配备到位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位置安装不当,比如安装在偏僻角落或人流稀少之地,恐怕距离需求还是太远。即便是安装配备到位,如果公众知晓度不高,知其物而不知其用的氛围下,发挥“黄金四分钟救命神器”的作用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1月5日,“青岛地铁站内上演生死时速”登上微博热搜,一名男乘客突然晕倒并失去意识,地铁站工作人员争分夺秒使用AED及时施救,乘客转危为安,成为青岛地铁首次使用AED成功救助乘客。这也能说明,这次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的积极意义。优先在人口流动量大、意外发生率高、环境相对封闭或发生意外后短时间内无法获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不仅是从规范化、便民化角度的一种制度设计,也是一种从心脏病患者出发的民生之举,更为AED配备的科学化、标准化制定了规范。

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并支持AED的配置工作。不过,除了空间意义上的择善址而设,还应该放在公众的“心”中。首先,公众应该知道什么地方有AED,可以在微信、网络地图等平台上进行标注;其次,知道AED怎么使用,急救中心、社区、学校等机构可开展相应培训;再次,对施救者权益保障不可忽视,从立法上保障施救者的权益,豁免他们因为救人而需要承担的任何责任,更要从法律上避免被讹诈或带来麻烦,否则,即便安装再多AED,也是起不到作用的。AED就是要放在重要的地方,让其真正物尽其用,释放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