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雨蕾
受访专家: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 庞 宇
临床上,一些已经达到临床治愈的癌症患者,却始终担心癌症复发,并过度关注癌症复发的迹象,不断在网上搜索癌症的治疗、预后有关信息……这种对癌症会复发或进展可能性的恐惧、担心或关心,被称作“癌症复发恐惧症”。一项源自德国癌症登记处6517例确诊后5年以上癌症患者的数据显示,87%的患者存在癌症复发恐惧。我国的一项对1037例肝癌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47%的患者存在严重的癌症复发恐惧。另有研究显示,我国乳腺癌患者的复发恐惧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癌症患者。对癌症复发或进展的恐惧,已经日益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
精神心理卫生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庞宇告诉《生命时报》的记者:“这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来,直到近五六年才有明确定义。”提出这一问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居民对于人均健康寿命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癌症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好了,带病生存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个问题造成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庞宇指出,虽然恐惧会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主动性、配合性,提高治疗效果,也可能会让患者改变以往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后续的治疗。但同时,也会带来焦虑、抑郁等情绪,不仅影响患者日常心情、睡眠,降低生活质量,还会降低治疗效果。严重复发恐惧症的患者还会有过度诊疗的行为,比如每个月就要到医院复检一次,总觉得自己有问题;甚至有的人还严重到自杀。同时,患者的复发恐惧症对于家属的精神上也是极大的负担。“有严重的恐惧症的人一定要去进行心理治疗。”庞宇说。
针对复发恐惧,一方面,医生需要尽量改进肿瘤治疗手段,减少患者治疗后的副反应。很多患者会产生恐惧,是因为治疗过程确实给他带来了生理上的痛苦。庞宇介绍,另一方面,要将心理关怀融入癌症治疗的全过程。要对肿瘤医生进行心理知识系统培训,他们是患者最信任的人,若能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关怀,在治疗之前就告诉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负面的情绪,给患者打个“预防针”,可能会收获很好的效果。另外,一旦发现患者有相关恐惧症状,心理科的医生要及时介入,采取心理干预的方式去缓解患者的症状。
“目前可以采取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很多。”庞宇提到,认知行为治疗、正念疗法、接受承诺疗法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改变个体对事件的负面认知,情绪就会跟着改变。因此,改变患者对癌症复发的负面认知,有利于缓解甚至消除其担忧、焦虑等负面情绪。为此,患者本人和家属可以一起学习相关癌症的科学知识,对癌症复发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知,有助于缓解复发恐惧。
正念疗法一般是通过引导、冥想等方式,让患者积极主动地接受当下、坦然地面对自我。本身对佛学比较感兴趣的患者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日常系统练习冥想,也有助于患者稳定情绪,更冷静、客观地看待疾病进展。
接受承诺疗法一般是通过调动患者,让他积极主动地发现自身优势,利用这种积极情绪与负面情绪做对抗。因此,患者家属在生活中,可以多给患者提供正面的情感支持,尽量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优势,发现生活的美好。
“心理疗法最重要的是针对患者自身的情况,精准地选取较个性化的方法,让患者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发生。”庞宇解释道:“但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需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