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西某医科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与我亲爱的学生们分享知识,聆听和解答他们的困惑,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我所热爱的讲台,而这场意外就这样发生了,突入其来。
一次“多虑”查出“大病”
2020年8月初,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右侧牙齿开始肿痛,味觉消失,当时我还以为是“上火”,并未在意。直到8月中旬,右脸开始出现“麻木”。我吓了一跳,赶紧上网百度一下,以为是夜里睡觉长时间吹电风扇,导致的“电风扇面瘫”。可到了9月份,耳鸣症状加重了,我又天真以为自己没有休息好,于是调整作息,可耳朵里一直“嗡嗡”响个不停。讲课时,脑子里自带“嗡嗡”的啸声,这让我有了不好的预感。
坐校车回家的路上,我拿起手机又查了一些医学文章,“神经性耳聋”和“听神经瘤”,成了我搜寻到的答案。我心里一沉,不敢再耽误。隔日一早,我就去了省内最知名的三甲医院耳鼻喉科。专家建议我做一个全面的听力检查,很大可能是神经性耳聋。当时我很心急,询问大夫是不是有“听神经瘤”的可能性。大夫耐心地跟我解释,听神经瘤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可能性很小。出于强烈的恐惧,我磨着医生求她给我开核磁检查单,听了我的担忧,医生还是非常尊重我的想法,为我开了一张平扫的MRI检查单。
检查排在下午五点半,第二天下午才能拿到检查报告。彼时,我已经十分的忐忑不安,这天下午,拿到报告那一刻,我的手都是颤抖的。短短的两行影像诊断报告,我一眼就明白——听神经瘤——确诊了。听神经瘤大小为3.6*3.3*3.0,跟小鸡蛋差不多。
医生见到报告单也是一脸震惊,听神经瘤的发病率并不高,像我这样“多虑”最后确诊,也算是罕见。医生一边安慰我,一边赶紧给我推荐了一些省内三甲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的联系方式,让我周一早上去挂号,她说事不宜迟。
“颅脑大厦”开启新生
辗转于省内各大三甲医院后,专家、亲戚、朋友都推荐我去北京、上海,找最好的专家看看。通过网络查询,我了解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梁建涛主任及医疗团队,擅长治疗听神经瘤,于是便铁了心前往北京求医。梁主任在了解到我的病情后,向我耐心解释了疾病和手术的相关问题,并答应国庆节后为我手术。看着眼前这座圆形的“颅脑大厦”,我内心重新燃起希望,充满了信心。
手术当天一大早,手术室的医护人员推着移动病床来接我,躺上去之后,我好像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经过了一层一层的防菌门,头顶上巨大的无影灯,麻醉师走近我,随后我便昏昏睡去。待我苏醒时,发现自己躺在ICU重症监护室里。脑袋上包裹了层层纱布,巨大的疼痛感阵阵袭来,几乎没有体力,一动也不敢动。但我心里的大石头却落了地,脑袋里的“小鸡蛋”已经被梁主任“摘掉”了。后来我才知道,梁主任团队为了我,手术从上午9:50开始,一直做到了下午4点才结束,真是一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战斗”。
梁主任查房时,亲切地问我感觉怎么样,让我动一动右边的脸,做一些闭眼、呲牙等表情。他告诉我,手术很成功,没有面瘫,回去开可以继续上讲台当老师。我听梁主任如此说,兴奋不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度过了监护期,我被送回位于5楼的普通病房。术后,我失眠了大概3天3夜,间断入睡时间也不超过1个小时。吴大夫给我开了不少药剂,疼痛减轻了,可仍然睡不着。我几乎怀疑我的大脑神经元已经被全部打开了,每一个都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好几天的失眠和脑部杂音,让我有些崩溃。梁主任查房的时候,耐心地安慰我的恐慌情绪,告诉我失眠可能与术后疼痛、脑压变化以及心理压力有关,让我试着做一个腰椎穿刺,将脑部脊液引流出来,症状可能会减轻。我答应进行腰椎穿刺,惊奇的是,穿刺做完没到5分钟,我便呼呼大睡了,简直是“手到病除”!
随后几天,我便能安然入睡,止疼药也渐渐不用吃了。术后第六天,头部疼痛已大大减轻,可以慢慢下床移动,坐起来吃一些正常的饮食了。术后第八天时,我已经可以绕着5楼的病区来回慢慢踱步。经过了十多天的静养,我很快达到了出院的标准,临行前,梁大夫、吴大夫把出院后的一些注意事项都详细地叮嘱给我。离开宣武医院“颅脑大厦”的时候,我回望5楼病床对着的那片落地窗,牢牢记住这段生命中劫后余生的特殊“经历”。
出院45天重回工作岗位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听神经瘤术后已经一年有余了,除了右耳听力丧失和耳鸣,有时候“听声辩位”不太清楚之外,没有留下面瘫等后遗症,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家人和同事们感觉我和术前几乎没有差别。
2020年12月中旬,我已经能独自开车到学校去上班。再一次返回到讲台和课堂上,面对那一个个稚嫩而充满求知欲的医学生们的时候,我的心中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我有义务将梁主任和各位医生展现出的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全力以赴、尽善尽美的高尚医德,传递给这群未来的医生们,用我的切身经历和感受,让他们深刻理解一个高度专业而具备崇高追求的医生,能够给患者带来的光明与希望,不亚于任何神明与宗教。
回顾整个患病历程,我也做出两点反思。第一,身体出现异常信号,要早发现,早治疗。现在推测,2015年的时候,我可能就已经患上了听神经瘤,只不过当时的我根本没有在意。5年前,我左右耳的听力音量就有些不平衡,还以为是听耳机、打电话太多造成的,当时还拆了2个千元价位的专业耳机,一度以为是耳机坏了。第二,善用网络,但不要被误导。年轻人什么不知道,就喜欢“百度一下”“问问知乎”,其实这样是不靠谱的。不要在网上根据症状对号入座,要寻求正规的医学诊断,不要自己吓自己,但也不要满不在乎。
由衷感谢宣武医院的医生们,梁建涛主任是一名很有爱心的医生,专门为听神经瘤患者建立微信群,笑称提供“终身保修”“一次手术,终身缘分”!他们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就病友们术后康复咨询进行及时的答疑,普及许多听神经瘤的医学知识,病友们十分感动。因为疫情防控,入院后没有家人的陪护,所有生活起居、手术前后照料都是由护工大姐们代劳。感谢我的护工朱大姐,在我术后特别难受崩溃的时候,照顾了我小半个月,把她知道的一切关于既往患者的情况,详细讲给我听,打消了我不少顾虑和害怕。
在我最彷徨无助的时候,网上曾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姐姐”,她无私地将自己在宣武医院的住院经历,详详细细地写下来,发布在“听神经瘤”贴吧里,解答了我很多的疑惑,更给了我信心。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同样境况的朋友,度过生命中的阴霾,迎来希望的曙光。▲ (编辑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