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 娟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亿,占总人口比例18.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社会要一起努力把老年人照顾好,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十三五”时期,在党和国家重大规划和政策意见引领下,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备。涉老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优待政策等不断细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运营、发展的标准和监管制度更加健全。
多元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基本社会保险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得到提升。
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从11.6万个增加到32.9万个,床位数从672.7万张增加到821万张。
健康支撑体系不断健全。老年人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7.9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获得健康管理服务。
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机构持续增加,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更多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文教卫生等活动。
2022年3月,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通知》,提出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针对抑郁、焦虑等老年人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早期识别和随访管理,为老年人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悲伤抚慰等心理关怀服务。
面临“心身共病”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和老龄化加深,以及人均寿命的增长,老年人长期带病生存非常普遍,居住环境、家庭和人际关系等,也会加重老年人心理问题。
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但我们的调研发现,以抑郁为例,65岁以上老年人重度抑郁症患病率为7.3%,合并抑郁症状的达23.6%,抑郁情绪问题高达40%,需要引起重视。一些老年人的强迫、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精神心理问题,恶化幅度超过平均水平。慢性疾病混杂心理问题,这让老年人时常出现“心身共病”。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超过75%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
构建老龄友好社会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做好以下方面。
创新发展老年教育,支持老年人就业,利用好老龄人口资源,为老年人创造新的就业环境,发挥余热。丰富老年人文体休闲生活,支持其参与体育健身。
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由于统一的心理健康国家标准尚未出台,既往很多研究的样本量不足,研究机构各做各的,既没有全国代表性,更没有纵向时期的比对,未能真实全面反映当前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相关科研部门要加大老年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健全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加强老年人群重大传染病早期筛查、干预,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加强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实行普遍巡访和重点巡访相结合,采取电话问候、上门探访等多种形式,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心身关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