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针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析发现:青少年伤害几乎都能防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首席代表  崔民彦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  徐海青

本报记者  张  健

继2015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1990年降低2/3的目标达成以后,大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和生存状况开始受到关注。近期,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完成的针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研究发现,在2019年,这一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死亡人数高达148万,而背后的死亡原因几乎都是可预防的。换句话说,这些孩子的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

不同年龄儿童各有致死原因

上述研究将5~19岁儿童青少年分为5~9岁组、10~14岁组、15~19岁女生组和15~19岁男生组,对12642个死因和全球148万儿童的死亡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有38.5%的5~19岁儿童青少年因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性疾病(总体简称为CMPN疾病)而死亡,32.9%因伤害死亡,28.6%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具体死亡原因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道路交通伤害(7.8%)、肿瘤(6.4%)、疟疾(5.5%)、溺水(5.2%)和腹泻(4.9%),这些因素几乎都可预防。

研究还发现,全球5~19岁儿童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存在独特的年龄模式。各年龄/性别组中排名前5位的死亡原因分别为:5~9岁组——腹泻、疟疾、下呼吸道感染、溺水和肿瘤;10~14岁组——疟疾、肿瘤、下呼吸道感染、溺水和道路交通伤害;15~19岁女生组——自残、肿瘤、心血管疾病、道路交通伤害和结核病;15~19岁男生组——道路交通伤害、人际暴力、自残、结核病和肿瘤。总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CMPN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在降低,伤害导致的死亡比例在增加;道路交通伤害是所有5~19岁儿童青少年,特别是15~19岁男生的最常见死因。

从地区差异来看,非洲的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人数最多,因CMPN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具体来说,非洲西部和中部的儿童青少年主要死因是疟疾,非洲东部和南部是艾滋病。中东和非洲北部较为特殊,群体暴力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其他地区,因伤害导致的儿童青少年死亡占比更高。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徐海青说,研究中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率较高的地区多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非洲国家,且CMPN疾病因素占主导作用,这与经济水平落后和医疗质量水平较差有关。以我国为例,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升,从1949年到2020年,我国孕产妇、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和营养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早在2007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已下降至8.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11.7/‰,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4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21.7/10万,也提前1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另外,通过儿童免疫接种计划等措施,我国已基本消灭了麻疹等传染性疾病。所以,CMPN疾病因素早已不是我国儿童青少年早亡的主要原因了。

意外、不健康生活方式、心理问题正成为新伤害

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具备良好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专家们表示,与非洲国家儿童青少年面临的“生存”问题不同,我国儿童青少年现阶段面临的是如何健康发展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进步的当下,三大因素正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生命健康安全的“新伤害”,它们同样是可以预防的。

意外伤害。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首席代表崔民彦表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排前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溺水、道路交通伤害、先天性心脏异常、白血病、下呼吸道感染、跌落等。其中,溺水是1~14岁儿童的第一大死亡原因,道路交通事故是15~17岁青少年的第一大死亡原因。除了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和防范不足是亟需关注的问题。例如,一项研究显示,在所以持有安全座椅的家庭中,总是使用安全座椅的家庭仅有53%。

不健康生活方式。“不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徐海青说,因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近视率、肥胖率、身体活动不足等不健康指标连年攀升。一项针对全国7个省/市1.5万多名7~17岁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中国儿童青少年中达到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7个心血管健康指标的比例仅为1.7%,7个指标分别是4种健康行为(不吸烟、理想体重、多运动、健康饮食)和3种健康因素(理想血压、血脂、血糖)。有70%的儿童青少年运动不足和饮食不健康,近10%体力活动、体重和血压水平情况较差。这一方面与儿童青少年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增加,高油高糖等能量密度高、营养素密度低的食物摄入较多,蔬菜、水果、豆制品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出行越来越方便和电子产品普及,导致孩子运动少、使用屏幕时间过长等问题有关。另外,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不注重良好行为习惯,尤其是健康习惯的培养,也不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心理问题。“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抽动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当引起重视。”徐海青说,青少年致病致残的最主要因素是抑郁症。《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孩子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9%~3.3%,初中生比例上升到了7.6%~8.6%,高中生重度抑郁的检出率高达10.9%~12.5%。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学业压力、同辈竞争、人际关系等,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家长,很多父母将过多的压力传递给了孩子。

投资孩子健康,带来三重“红利”

5~19岁的儿童青少年占全世界人口的1/4,对这个年龄段人群的健康和安全投资,可带来三重“红利”:他们现在的健康、未来的健康及下一代的健康。专家们表示,对孩子来说,孕产期、婴幼儿期、童年早期、童年期和青春期,每个阶段都是关键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护佑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当下,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弥补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不足,做好以下几点:

政府进一步完善立法。政府应将促进儿童安全和健康纳入社会整体建设,如对未成年人食品安全进行专门立法;开展强制性住房安全评估、学校安全评估、儿童产品安全评估。

创建儿童安全和健康环境。各行各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切实提高行业标准中对儿童安全的相关标准,例如消除溺水隐患;减少儿童跌落、烧烫伤、中毒等伤害发生;细化防范儿童意外伤害的内容等。

学校教育要关注健康和安全问题。中国青年报社对154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9%的受访家长感到孩子的安全意识不够强,68.9%的受访家长指出学校安全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实操。学校应开设系统性的安全和健康教育课程,多开展自我防护和施救技能的实操演练,可以联动家长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提高防范意识。

监护人应当以身作则。家长应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健康习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加强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实施0~6岁儿童健康管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计划;医院要建立涵盖婚前、孕前、孕产前、产后、儿童5个时期的妇幼健康全程服务,预防出生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