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诱导未成年过度消费该严打

未成年人花费数万元给网络游戏账号充值、给主播打赏礼物,瞒着家长花数千元购买手机、游戏卡牌,个别商家涉嫌“饭圈”营销,诱导未成年人高额花费为偶像“打榜投票”……近年来,未成年人大额消费、过度消费引发的热点事件不时发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据统计,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互联网给广大未成年用户带来学习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沉迷、过度消费等负面影响。在某消费者投诉平台上,2021年未成年人消费相关投诉超2.6万条,包括诱导未成年人大额充值、直播打赏,一些手机软件涉嫌诱导粉丝充值、应援打榜等高额消费。

过度消费问题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媒体报道中,一些未成年人“挥霍”父母的存款、刷爆信用卡,有的被发现后甚至走上不归路。青少年身心发育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面对诱惑时难以果断拒绝。所以,未成年人过度消费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监护不到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部分网络平台没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有关,有的甚至存在主动诱导、推波助澜的问题。

2021年,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饭圈”乱象整治等15项“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等行为。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专门下发通知,严格限制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段时长,严格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此外,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网游等应限制未成年人单次和单日消费额”“不得设置应援集资等社区群组”等要求。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网络保护内容,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了法律保障。

提升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的同时,也应注意打防结合、有效防护。网络平台应履行企业的责任义务,落实好实名认证、限时服务、限额充值等制度要求,利用人脸识别、短信通知、关联监护人等技术手段,让“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作用。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力量应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