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癌症也有“小性格”!摸透它的脾气识别早期征兆

温柔、内向、耿直、善变……人的脾气多种多样,癌症也如此,不同癌症有它们自己的“性格”,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最沉默的肝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陆 伟

肝脏在身体里扮演着“净化器”的功能,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器官,即使2/3的肝功能受损,患者仍然不疼不痒,正因如此,肝癌在发现时大多已是中晚期。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在我国,肝癌的新发病例数排名第五,致死病例数更是高居第二位。

“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癌发展的经典“三部曲”。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下降,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问题开始凸显。目前,我国有3.8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其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约占六成。由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早期症状隐匿,且病程较长,患者不易察觉,导致其进一步转变为肝癌的风险增加。更重要的是,此类疾病可以跨越肝硬化阶段,直接转变成肝癌,如果不加以重视,未来20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或将成为导致肝癌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肝癌患者中,近50%是40~50岁的中年男性。这个年龄段男性普遍存在长期疲劳、紧张、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酒精在人体内分解代谢主要靠肝脏,长期饮酒不仅会让肝脏“超负荷”运转,更易引发肝病,致使肝癌趁“虚”而入。此外,糖尿病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病毒感染、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硬化,或存在酗酒、黄曲霉毒素摄入、肝癌家族史等问题的40岁以上男性,建议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最内向的胰腺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郝继辉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一方面与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它的“内向”有关。它的早期症状很难被发现,还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门诊胰腺癌患者中,约80%患者一经发现就已是中晚期。

胰腺躲在上腹部深处,大部分“隐居”在腹膜后,是个非常不显眼的“小器官”,虽然并不出名,但它的作用却并不小。从生理功能角度来看,胰腺兼具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主要功能。

胰腺最广为人知的功能是分泌胰岛素,调节人体血糖变化。胰腺功能出现障碍会导致人体血糖增高,约有60%~70%的胰腺癌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然而,由于人们对糖尿病的认知度较高,一旦遇到血糖升高便只联想到糖尿病,仅在内分泌科寻求治疗,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患者对胰腺癌的高血糖症状放松了警惕。分泌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是胰腺的主要功能之一,胰腺组织中出现肿瘤,会影响酶的制造和分泌,导致人体出现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三至四成患者会出现,却常与慢性胃炎等常见消化疾病相混淆。还有,临床上很多胰腺癌患者由于肿瘤造成胆管梗阻而出现黄疸时,都以为是肝或胆出了问题而首先到肝、胆专科求医;当胰腺内的癌细胞累犯腹腔神经时,便会产生疼痛感。但由于胰腺的位置在人体后方,疼痛感出现在后腰位置,容易与日常腰肌劳损混为一谈,延误治疗时机。

若有突发血糖升高,经过内分泌治疗始终没有下降,短期内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超过10%,出现黄疸并伴有上腹隐痛、闷胀等类似消化不良症状,或腰痛往往夜间发作,且腰部处于伸直状态下疼痛加剧的患者要极度警惕。▲

最直白的前列腺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泌尿肿瘤科主任 姚 欣

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全球男性泌尿肿瘤中排名第一。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前列腺癌患者约12万人,且仍在不断增长。

很多人认为,前列腺癌恶性程度低、致死率不高,比较“温顺”。这样的观点其实有些片面。整体来看,前列腺癌患者中,恶性程度高的分型占比较低,因此5年生存率相对高些,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可以达到95%~98%,但在我国,由于很多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或局部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60%~70%。

前列腺癌预后相对较好的原因之一是易于早期诊断。首先,早期前列腺癌有迹可循,患者会出现排尿异常,比如排尿细长、尿不尽、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如果肿瘤压迫直肠,还可引起排便困难或肠梗阻等。其次,除了直肠指检,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筛查更是发现早期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50岁以上男性,或有家族史且年龄超过40岁的男性,都建议每年做一次PSA筛查。

体检筛查发现肿瘤后,只要被专业判定为极低危,就可纳入密切观察范畴,不必立即手术。因为前列腺癌的发展进程,在目前医学技术下可谓“直白”,标志物PSA有着易监测、精度高的特点,且病理比较容易取,要做到动态监测并不困难。一旦发现肿瘤进展异常,除药物治疗外,更主流的做法是进行根治性切除术,若采用腹腔镜手术,还能保留前列腺的部分神经和控尿功能,保证较好的预后效果。▲

最憨笨的大肠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科主任 孔大陆

肠癌一般指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消化道的常见恶性肿瘤,我国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37~40例。从新发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肠癌发病年龄正在年轻化。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中,结直肠癌以56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肺癌;而2018年《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的统计显示,彼时的年新发病例为42.92万人。新发患者数量上的增长,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国民寿命增长、以及早诊的普及等。

相较于很多癌症的“狡猾”难防,肠癌就显得“笨拙”许多。研究认为,其致病原因相对清楚,主要与饮食相关。如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摄入脂肪、蛋白质、糖分过多等,都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造成肠道中食物堆积过量过久,刺激黏膜产生病变。因此,调整生活习惯、改善饮食摄入,就能对降低肠癌发病风险起到一定作用。

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会经历“小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前病变—癌”的转变过程,可长达10年。若本就有肠癌家族史,或长期多发肠息肉、患有溃疡性肠炎,都属于肠癌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一些病发征兆,如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经常腹痛、右中下腹发现肿块,以及贫血等。建议45岁以上人群进行肠镜检查,如果一切正常,可3~5年后复查;若判定为高危人群,则应1~2年后再查。一旦确诊患癌,须手术切除,且越早治疗,复发率越低,多数患者也可逐渐实现带瘤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