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拉唑抑酸,效果强于替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   石浩强

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滞剂是两类临床常用药,前者包括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拉唑”类药物,后者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替丁”类药物。它们都具有抑酸作用,但当患者出现胃灼热、烧心、胃酸反流时,常又不知该选择哪种。这里给大家讲一下二者的不同之处。

1.机制不同。拉唑类药物可抑制中枢或外周介导的胃酸分泌,具有抑酸作用强、特异性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替丁类药物则是通过阻断壁细胞的H2受体,来达到减少胃壁分泌酸量的目的,可抑制包括基础胃酸和膳食刺激的胃酸分泌。一般临床共识认为,拉唑的抑酸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久。

2.适应证不同。二者都可用于酸性相关的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及应激性黏膜病变(应激性溃疡、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消化道溃疡与溃疡并发症、急性胃黏膜病变等),但临床上一般首选的是拉唑类。拉唑类药物可与铋剂、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组成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替丁类药物一般只适合轻、中度胃食管反流病、不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轻中度慢性胃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若拉唑类效果不明显,应尽早使用替丁类。

3.用法不同。由于质子泵再生主要在夜间完成,因此拉唑类一般在饭前0.5~1小时或早上服用。替丁类一般1日给药2次,餐后或睡前给药。

⒋不良反应不同。拉唑类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腹泻、发热、胃胀、头痛、恶心、胃痛、呕吐等,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慢性肾衰、骨折等,通常与长时间、大剂量用药有关,且通常发生于使用这些药物超过1年以上的患者。替丁类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头晕、口干、皮肤干燥、头痛、流鼻涕、失眠等,严重的不良反应较为罕见。

⒌药物相互作用有区别。拉唑类药物具有肝药酶抑制作用,尤其对经CYP2C19代谢的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有抑制作用。拉唑类可增加他汀、华法林、地西泮、卡马西平、茶碱、他克莫司、西酞普兰等的血药浓度,影响铁剂、地高辛、伊曲康唑的吸收,合用时需谨慎。

西咪替丁对于肝药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氢氧化铝、氧化镁或甲氧氯普胺与西咪替丁同时服用时,可使西咪替丁血药浓度降低,因而合用时应至少相隔1小时以上。西咪替丁可增加环孢素、卡马西平、华法林、氨茶碱等的血药浓度,还会加重中枢抗胆碱药的神经毒性,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应避免合用。西咪替丁也会降低口服铁剂的吸收。

需要提醒的是,在治疗胃溃疡时,应当先排除溃疡性胃癌的可能,因为这两种药均可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延误癌症的治疗。此外,通常不建议这两种药物同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