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顺应自然“治未病”

受访专家:陕西省名中医、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教授  殷克敬

本报特约记者   井 晶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作为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初创奠基人之一、82岁的陕西省首届名中医殷克敬教授深谙其道。50余年来,他勤求古训,从《黄帝内经》出发,挖掘专著精髓,大力提倡“治未病”理念,结合临床总结出了“顺应自然、防病予先,未病先防、形神兼养,已病抑变、防微杜渐,瘥(chài)后防复、调摄为最”等治病于萌芽的理念。

顺应自然,防病予先。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在自然界,机体随时随刻都受自然的影响。《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提出养生防变需适应四时变化规律,提出“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殷克敬表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要爱护生存之地。如今,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沙尘暴、雾霾、水和食物的污染,使人类期待享有的卫生保健天平失去了平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素问》有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治理污染、还原生态刻不容缓,也是我们“治未病”的战略。

未病先防,形神兼养。“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化生了万物,人就是一个自然产物。”殷克敬说,一切疾病都是阴阳失衡的表现,也就是说失去了“中道”。《灵枢·本神》篇中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说明生命健康在于平衡,也就是“守中”,是守“生气之源”,这是未病先防的根本。“守中”是维持平衡,平衡是要适度,要恰到好处。然而,现代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暴饮暴食、嗜烟酗酒,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脑血管病、癌症等发病率逐年增高。殷克敬说,结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想到《黄帝内经》有这样一句记载——“恬淡虚无”,意思是要求人们应摒弃私欲,心无邪念,形神兼养,这样才能筑起稳固的健康防线。

已病抑变,防微杜渐。中医将阴阳脏腑气血的异常变化辨证地归纳为“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提出“补母泻子”“泻子补母”“母子同治”的方法,实现新的相对平衡,以防变故加重病情。《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云:“上工救其萌芽”即是此意。殷克敬表示,人体内环境时刻保持气血平和,对健康意义重大。气是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血维持着生命活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一旦气血运行失常,种种疾病应运而生,所以《素问·调经论》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临床治疗中强调,“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为何气虚不补之、养之,而是引导之?这是中医看待事物运动的方法,引导气血通畅,达到新的动态(阴阳)平衡,以确保人体身心健康。清代名医叶天士就曾主张未雨绸缪、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调摄为最。殷克敬说,疾病的过程使患者身心受到很大创伤,因此要重视康复后的四时摄养、情志调适、合理膳食以及动静结合。祖国医学的学术理念与方法已被现代医学借鉴,成为现代心身的发展方向。唐朝“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生论”中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泊然无惑,而体气和平。”保神、安神方显重要,因为神动,人体阴阳会失调,气血会逆乱,疾病会在机体、机能紊乱时产生。现代心身医学认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保持人体健康有好处,负面精神则有害健康。殷克敬强调,中医将瘥后的精神调养放在首位。瘥后防复中还应以“不妄作劳”为戒,只有劳而不倦、劳逸适度、生活有序,加上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才能维护、加强体质,远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