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性格教育法,养出好孩子

本报记者高阳

坐不住,给他找事做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但性格并无绝对的好坏。教育学家认为应根据孩子性格因材施教,激发潜能。    

有些孩子天生活泼好动,精力特别旺盛,其实这不是坏事。但如果孩子太爱动,没有规则意识,比如,坐不住、小动作多、调皮捣蛋、上课乱闹等就需及时引导、教育。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健说,孩子爱动、爱玩是天性,也正处于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想要探索世界的阶段。所以,家长要明白孩子好动并非有意,不必过于急躁。

杨健表示,家长应理性看待孩子顽皮的性格和行为。孩子爱动,精力充沛,家长不能强制性要求孩子安静下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用适当的方式动起来,去消耗自身的精力。比如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孩子的体育精神。借用体育精神,让孩子学着不断地去适应体育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够接受他人指导和建议的人。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找点事儿做,比如让孩子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的一些兴趣爱好,例如折纸、积木、手工游戏等,帮助孩子消耗精力,从而慢慢学会静下来。

易分心,从兴趣入手

孩子的“溜号”问题让大多数家长头疼:写作业时常走神、出错,或凝神发呆。还有些孩子上课时总会有诸多小动作,坐不住,东张西望。

杨健表示,孩子的专注力随着年龄而提升,2~3岁处于专注力逐步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家长频频打断,会使孩子专注力急速分散。4~7岁孩子自主意识尚未形成,天生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产生强烈的好奇心。7~10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能坚持较长时间,逐渐形成目标意识。一些外在原因也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孩子学习时,周遭环境嘈杂。还有些是孩子的心理因素,如做出一些调皮行为试图引起父母的注意。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让孩子更加专注。杨健说,教育学中有个“迁移规律”,即如果当孩子在某个方面能够集中注意力时,这种品质可以不知不觉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可以先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当其沉浸在感兴趣的事物上时,专注力的培养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此外,对于易分心的孩子还要注意,创造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体育锻炼都能够提高其专注力。

慢热型,多给他鼓励

有些家长可能发现,自己的孩子每次身处新环境或者接触新鲜事物时,表现并不兴奋。总是不紧不慢,磨磨蹭蹭,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或接受。这类性格的孩子偏内向,属于慢热型。内向慢热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很难改变。据统计,40%的孩子的社交气质属于适应型,10%的属于困难型,15%的属于慢热型。

慢热的孩子并不是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很多优势,比如有主见不容易人云亦云,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一件事虽然上手慢,但接触后更容易投入。面对慢热型的孩子,杨健建议,要给孩子时间,让他慢慢地适应,当心理有安全感了,自然会好。还要给他们更多鼓励、信心和力量,帮助他们去面对挑战。在社交方面,和孩子出门可以带着“社交货币”,比如一个可爱的小鸭书包、一两个玩具、一些小零食,吸引其他小朋友过来,制造共同的话题,能帮助孩子迅速融入集体,打破社交坚冰。做事磨蹭、拖延的孩子,可以给他们制订好时间计划表,比如写作业用时30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会有一定的奖励,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效率。

太敏感,引导他表达

“小朋友说我穿的衣服难看,我不穿了!”“你是不是不开心了,怎么不理我?”“我不去学琴了,老师好像不喜欢我……”有些孩子内心较为敏感,非常在意周围环境及周围人的评价,会注意到常人不太在意的细节。面对不开心的事,有的小朋友很快就忘记,但是敏感的孩子会思虑很久,想得比较多。

在杨健看来,高敏感度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强、承受力差,家长千万不要当面批评他,尤其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他,要学会“翻篇儿”。

父母要学会多观察,主动关心他们,找更多的话题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鼓励孩子把不开心画出来、唱出来,引导孩子进行理性思考,而不只是被情绪脑所左右。帮助孩子正视成长中的失败,不要让孩子因为一次输赢或表现给自己下定论。输赢本来就是无常的,关键是能通过某次失败发现自己的不足,争取下一次的成功。此外,内心敏感的孩子喜欢胡思乱想,可以让其多跟善于交际、乐观开朗的孩子交朋友,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脾气坏,适当给惩罚

在孩子2岁过后,很多父母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好像不服管教了,不仅在言语上拒绝爸爸妈妈,还学会了发脾气,有的还喜欢打人,不分场合、时间大声尖叫。

杨健表示,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都不同,性格气质类型也不一样,比如我们常说的“胆汁型”性格容易脾气暴躁,这种性格大胆自信,独立自主,但耐心差、情感起伏大。除了性格本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几个必经的心理反抗期,表现为暴躁、不耐烦、爱发脾气等。

对待暴躁的孩子,杨健认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大发脾气,这样不仅不能安抚孩子的情绪,还容易让孩子模仿,变本加厉。所以当孩子撒泼、发脾气时,家长一定要态度平和,了解孩子为什么情绪暴躁,并坚定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帮孩子调整情绪,转移注意力,例如画画、看图册,甚至是听一下儿歌,和孩子聊天。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设置一些惩罚措施,让孩子知道乱发脾气的代价。比如,本来约定好周末去公园玩,孩子因为发脾气或过分行为,家长借此取消游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意识到发脾气是“划不来”的代价。

胆子小,别用激将法

生活中,有的孩子性格胆小,怕爬高、怕天黑、怕打雷,甚至怕生,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遇到陌生人就躲得远远的。研究显示,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其实大多数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有的家长一直过分保护孩子,让其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导致孩子胆小畏惧,缺乏勇气。还有的孩子可能有些“童年阴影”,比如看过鬼片、受过惊吓等。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有意识地帮其克服胆小的心理。杨健表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种方法叫“系统脱敏法”,就是帮助孩子直面恐惧,逐渐递进,进而消除恐惧。需要注意的是,直面困难不能强迫,更不等于激将法。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克服胆小的问题,会故意说些话“刺激”孩子,比如“这有什么好怕的”“这都不敢你也太胆小了吧”,甚至强行让孩子去接触他们害怕的环境,这样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