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爱尔眼科研究所再次升级发布《2022中、欧国际近视手术白皮书》大数据报告(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选取2018~2021年,中国境内爱尔眼科医院和欧洲地区爱尔眼科旗下医院接受近视手术的人群,通过对覆盖中国、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5个国家,年龄从18~84岁不等,共近百万名患者、超183万眼的近视手术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报告。
中、欧近视手术量四年翻一番
数据显示,亚洲近视发生率高于欧美,而中国近视发生率居亚洲首位。然而,国人对近视手术的认知远低于欧美国家——2021年,中国每1000人中只有0.7人接受近视手术,而美国有2.6人,欧洲有1.3人,韩国则达到3.8人。
不过,作为摘镜矫正手段之一,过去四年来,爱尔眼科中、欧近视手术量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21年近视手术量同比2018年增长将近翻一番,通过手术摘镜已成为全球现象级热潮。从年龄层面来看,爱尔中国的近视手术人群趋于年轻化,平均年龄为25.5岁,以20~24岁的“学生党”占比最高,超4成,近视手术量高峰期集中在每年夏季;爱尔欧洲的近视手术人群趋于职场化,平均年龄为33.3岁,以25~29岁的“上班族”占比最高,达26%,近视手术量高峰期集中在每年春秋两季。
需注意的是,我国“近视手术只是年轻人‘专利’”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白皮书》显示,尽管集中在国内一线城市的40岁以上近视手术人群占比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过去四年来,该群体在近视手术人群构成中仅占3.5%,与欧洲相差超6倍。其实,近视手术也应成为送给自己的“生活品质提升礼”。
近视手术呈多元化发展
《白皮书》显示,中国男性选择手术摘镜人数占比总体多于女性,欧洲的男女占比则较为平均。中、欧近视手术方式呈多元化发展,民众对于新技术接受度不断提升。
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仍占多数,全飞秒激光手术、晶体植入术等新技术越来越受中国近视人群的青睐。
“常见的近视手术分为角膜激光术和晶体植入术两大类。像SMILE全飞秒激光手术,通过切削角膜来改变角膜的屈光力,以矫正屈光不正问题,主要针对角膜条件好、近视度数相对较低的人群;ICL人工晶体植入术则通过微创切口在人体眼球内植入一种柔软、安全的人工晶体,通过这种特殊的隐形眼镜,达到视力矫正的效果,其矫正范围更广,可矫正50~1800度以内的近视、600度以内的散光。”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屈光手术学组组长王铮教授强调,每类近视手术的适用范围和术后优势各有区别。“没有最好的术式,只有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全球复查小程序”首发
《白皮书》显示,在中国,越来越多人选择个性化近视手术。仅2021年,个性化近视手术占比58%,且术后视力超1.0,屈光度稳定。
《白皮书》表明,在中国,ICL晶体植入术、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MILE全飞秒激光手术的术后6个月裸眼远视力均值,分别为1.11、1.14和1.16。此外,各术式近视人群术后屈光度日趋稳定。
“随着科技创新与临床应用的结合越加紧密,近视手术将进一步向个性化、定制化发展,以满足广大近视人群对更高视觉质量的追求;基于《白皮书》的研究,未来我们会继续利用爱尔眼科全球化布局与数字化平台的协同,开展覆盖范围更广、更多人群的近视手术多中心课题研究,助力实现‘共享全球眼科智慧’,促进行业学术发展。”王铮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