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心理有病”帽子别乱扣

受访专家: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危机干预部主任、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心理治疗师 安静

本报记者 高阳

影视剧里的主人公跳楼,娱乐圈明星自杀,身边的同事抑郁……各种与心理问题相关的事件发生后,总能引起公众对心理疾病的关注和反思。然而,现在越来越多人动不动就说别人“心理有问题”,导致心理疾病泛化,并不是一件好事。

林女士每次出门都要检查一下门是否锁好,这让她老公时常抱怨她“是不是有强迫症”;儿子刚上小学,林女士每天忙着接送,最近工作上出现了小失误,多方压力让她某一瞬间有点崩溃,在办公室哭了起来,很多同事就开始传言“她抑郁了”。各种猜测和谣言让林女士倍感压力,心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心理病。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危机干预部主任安静表示,现代社会压力巨大,人们普遍有心理困扰,这很正常,但是检查门锁不等于强迫症,歇斯底里也并非就是抑郁。心理学界有一条“金水守则”,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于1972年发布的道德声明。它规定,未经适当专业评估,不得猜测他人的精神状态/心理问题。金水守则的目的是禁止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随意给他们没有亲自评估的人下诊断,这条道德声明不仅适用于学界,也适用于我们普通人。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看见有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随意将各种精神疾病标签贴在公众人物身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几年前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媒体针对他的奇特言行进行炒作,认为他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关于他精神状况的各种猜测不绝于耳。同样,当名人自杀时,很多人也会人认为他们患有精神疾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发布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成人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7.57%,心境障碍(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等)终生患病率为7.37%,这说明大多数人都不是焦虑症、抑郁症。安静说,常见的焦虑、紧张、抑郁情绪不等于病症,性格和脾气不好也不等于“心理有问题”。如果借此就判断别人“抑郁”“精神病”“心理不健康”,就太过于主观臆断,会使他人遭到歧视、排挤和羞辱,而且一传十、十传百,强化周围人的偏见,对当事人“标签化”;且这么做也会让人际沟通的壁垒更深,无法视对方为正常人,缺少道德心和同理心,让当事人被孤立。

安静表示,大多数普通民众都不了解精神疾病的复杂性、临床症状和特点。因此,在没有专科医生根据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判断的的情况下,随意推测都是不对的。焦虑症、抑郁症有严格的医学诊断标准,必须符合症状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排除标准、病程标准,短时间内的不高兴或因突发负性事件导致的心情沉重,不一定就是精神心理疾病,切莫轻易将自己纳入其中。也不建议仅仅根据他人的言行,靠着自己道听途说的“心理学知识”,给别人下结论,一旦贴上标签,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大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这是好事。”安静表示,但千万不要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武断、不人道地猜测他人。如果想要关心最近有些“不对劲”的朋友,可以看看他是否有以下反常:一段时间内(2周以上)言行举止和以往不一样;睡眠、饮食有异常;情绪低落持续2周以上;影响到社会功能,阻碍工作、社交、思考等。出现这些情况,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征兆,这时可以提醒朋友不要有病耻感,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治。但不要夸大问题、妖魔化当事人,更不要擅自揣测其人品、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