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老痴早期可以按下暂停键

受访专家: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韩璎

本报记者 张芳

“老糊涂”的说法,长期影响着大众认知,似乎人老就该变得糊里糊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韩璎表示,如果没有患病,无论年纪多大,都不会糊涂,91岁的袁隆平院士如此,105岁的作家杨绛先生也是如此。

病程跨度长达15~20年

《生命时报》:会让人变糊涂的疾病主要有哪些?以哪种最为常见?

韩璎:认知障碍,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是指可导致记忆、语言、视空间、注意力、理解力等方面认知损害,且影响到正常生活的一组症候群。比如,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中枢性麻痹性痴呆、血管病痴呆等。其中,又以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约占痴呆患者的60%以上。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预计2050年患者将达到1.5亿左右。

《生命时报》:阿尔茨海默病如何出现和发展?不同阶段有什么表现?

韩璎:目前为止,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依旧不明,发病机制也不清楚,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其损害是从脑后部的海马体开始,然后逐渐向前蔓延。该病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时间跨度可达数十年,全程可分为6个阶段,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症状。

一期:无症状。此时若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记物进行检测,就会发现大量β淀粉样蛋白沉积于大脑皮层。

二期:临床前期,主观认知下降(SCD)阶段。β淀粉样蛋白沉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触发级联反应,导致脑细胞变性坏死,但损伤程度尚未超过50%,在认知储备的代偿作用下,并不会有认知功能下降的表现,但患者自身会有所感觉。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弗兰克·詹森教授在2014年提出了AD临床前期主观认知下降的概念。这种感觉与急性事件无关,且客观检查认知在正常范围内。有时候,患者还会伴随老年首发的焦虑、抑郁、轻微精神行为异常,如被窃妄想等。

三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期,近事记不住,远事忘不了。大脑代偿作用消失,客观损害已经造成。由于海马区萎缩,不能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丧失学习能力,所以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总记不住。比如,刚说过的话就忘了,刚做过的事记不起来。而远期记忆力未受影响,患者更爱回忆“当年勇”,试图以此掩盖记不住新事物的尴尬。这一阶段短则持续1年,长则三五年。

四期:轻度AD痴呆阶段,出现时间定向障碍。随着疾病进展, 患者的时间概念开始消失,总也记不起现在是什么时间。

五期:中度AD痴呆阶段。对地点的感知也会变得混乱,出门后走失,甚至晚上去一趟厕所,就找不到卧室了。

进入痴呆阶段后,患者的另一个特点是丧失疾病感,不承认自己的记忆力有问题,总试图以各种借口掩盖。比如,明明简单的计算题算不出,却不肯承认,坚持说“这是用来考小学生的,我不做”;或者忘了东西放在哪儿,却非要说是别人偷走了,出现明显的被窃、被害妄想。

六期:重度AD痴呆阶段,人物定向障碍。如不规范用药,中度认知障碍1~3年后,病情就进入重度阶段。患者开始认不出亲人,甚至连镜子中的自己都不认识。再发展下去,大脑对身体失去控制能力,便会出现不能刷牙、不能吞咽等严重问题。

八成患者就医时已是中重度

《生命时报》:当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有哪些?效果怎么样?

韩璎:阿尔茨海默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便不可逆转,因此早期干预十分重要,如果能在未出现症状前采取措施,就可按下暂停键,控制病情终身不进展。干预方式分药物和非药物两种。2021年,一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单抗药获批,其主要针对β淀粉样蛋白,可控制病情进展,但该药价格很高,在国内难以普及。目前我国临床应用较多的是一种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延缓大脑损害进程的药物,需患者长期服用。

非药物干预有副作用更小、费用低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训练、改善饮食以调节肠道菌群、有氧运动、正念训练、充足睡眠等。这些方法对痴呆前期之前的人群效果较好。

《生命时报》: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诊疗现状如何?

韩璎: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治疗的药物已上市,这意味着,如果医生在临床前期发现患者,就能起到良好的防控效果。但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困境也恰好在此,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只知道晚期会痴呆,却不知早期还有长达20年的潜伏期,他们根本没有早诊意识,80%的患者就医时是中重度阶段,干预手段事倍功半。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1000万,以目前趋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000万人。但如果国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知道早发现早干预,临床前期开始治疗,有可能将2050年的患者数量减少到2000万以下。

一个测试有助早诊早治

《生命时报》:从风险因素来看,阿尔茨海默病是否可防?

韩璎:2020年《柳叶刀》杂志发表过一篇论文,里面列出了12种可控的风险因素,研究人员认为,只要有效控制这些因素,就有可能预防或延缓多达40%的痴呆症病例。具体来说,早年受教育程度低会增加7%的风险;中年出现听力障碍增加8%的风险,脑外伤增加3.4%,患高血压增加1.9%,过量饮酒增加0.8%,肥胖症增加0.7%;晚年时,吸烟会使风险增加5.2%,抑郁症增加3.9%,缺乏社交增加3.5%,缺乏运动增加1.6%,患糖尿病增加1.1%,在空气污染环境生活则增加2.3%的风险。其中,最要关注的是3项:早年受教育差、中年失聪、晚年吸烟。

《生命时报》:早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有什么可行方法?

韩璎:临床前期是一个及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时期,当出现SCD的临床特征时,就应重视起来,尽快就医,检查淀粉样蛋白。SCD的临床特征有7条:1.自我感觉记忆下降;2.这种感觉在近5年内出现;3.这种感觉在60岁及以上出现;4.对这种感觉很担心,怕患上痴呆症;5.这种感觉持续存在;6.因这种感觉主动就医后,即使初次量表筛查全正常,也要每年查一次量表,看变化趋势是否持续下降;7.知情者如长期共同生活的亲人、保姆等证实,患者的记忆力有下降或轻微精神行为异常的症状。其中第4条最重要,只要有担心,就要高度重视。

或者也可以做一个主观认知下降的自测问卷(如表),60~80岁的人,若最终得分超过5分,建议去医院的记忆专科门诊或相关科室就诊。

《生命时报》:确诊后,除了坚持就诊治疗,患者及家属还应注意些什么?

韩璎:中重度痴呆阶段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必须有人进行全天候照顾,几乎24小时不能离人,因此建议至少有两个人轮班照护。在家里,要收好各种利器,别让患者做可能存在危险的事;与他们相处时,一定要有耐心和爱心,给患者以安全感,因为他们虽然记忆力差,却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训斥或者只是语气不好,都会使患者感到焦虑紧张,加重病情。外出时,可佩戴黄手环、定位器等防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