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接受本报专访:“一网一链”打造防癌盾牌

本报记者 郭诗颖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约1929万例,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癌症对人们健康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癌症治疗攻关也成为世界性难题。在1月22日举行的2022年世界癌症日全国启动仪式上,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黄明会介绍,重庆致力于打造肿瘤防治全流程的服务链,构建起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中心的三级肿瘤防治网。

肿瘤防治负担较重

据统计,近年来重庆市每年约有8万新发肿瘤病例,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重庆市新发肿瘤登记报告显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胃癌的发病率排名前六,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4.01%。此外,重庆城市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农村,恶性肿瘤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全市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38.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癌症中心主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与生活压力和环境污染有关,城市人口中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种发现率较高;在农村,由于饮食习惯和生活条件限制,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癌症较为多发。总体来说,重庆及周边地区肿瘤防治负担确实较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化特点越来越明显,重庆市肿瘤防控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主城区,全市仅有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重大附属肿瘤医院”)一家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巫山、万州等多个区县离中心城区距离数百公里,虽然区县里的医疗机构也设置了肿瘤科,但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在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专门的肿瘤防控机构。吴永忠指出,重庆的癌症防控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一是肿瘤防控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不明确。二是肿瘤诊疗机构、设备数量不足。以加速器为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百万人口要拥有2~3台加速器,而重庆市每百万人口拥有加速器数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肿瘤规范化诊疗差,肿瘤诊疗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重庆肿瘤治疗总体疗效;四是仍然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现象,大量卫生资源用于中晚期癌症治疗;五是居民防癌意识比较薄弱。吴永忠指出:“加强全市肿瘤防控工作,积极推广科普宣传、肿瘤登记、预防筛查、规范诊疗、康复管理等技术规范,加快基层肿瘤防治人才培养,完善肿瘤防控体系建设,成为我市肿瘤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让病人在家门口就能治癌

“如何让病人在家门口也能看好病呢?首要就是要加强肿瘤学科建设。”吴永忠介绍,重大附属肿瘤医院作为重庆市内唯一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承载着整个重庆以及周边四川、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的肿瘤防治重担,需要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帮扶区县医院肿瘤学科建设工作。吴永忠表示,“从理念到体系打造,再到全面防治,我们这个工作分了三个阶段。”从2009年到今天,立足重庆本土、辐射整个西南地区的肿瘤防治体系,在重大附属肿瘤医院的不懈努力下,已建成防治并重的重庆市三级肿瘤防治体系。

第一阶段:规范治疗阶段(2009~2014)。吴永忠介绍,2014年以前是“重治轻防”,肿瘤防治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推行肿瘤的综合治疗理念上,更加注重于肿瘤的规范化治疗。

第二阶段:体系建设阶段(2015~2019)。“这一阶段我们工作的的重点转为防治并重。”吴永忠说。2015年,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着手牵头构建“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其中“一网”是指“市级—区域级—区县级”肿瘤防治网络;“一链”则是指区域协作的涵盖肿瘤登记、科普宣传、预防筛查、规范诊疗、康复管理的完整诊疗服务链。吴永忠认为,区县医院能开展基本的肿瘤诊疗技术,各区域有肿瘤专科医院能够对相对疑难的病人进行诊疗,重大疑难病人又有重大附属肿瘤医院“兜底”,形成了一张密实的防治之网。“让区县病人在家门口也能进行手术、放化疗等基本治疗,如果在本地遇到了困难,也可以进一步到区域内的肿瘤专科医院治疗,实现分级诊疗,这是我们最初的愿景。”吴永忠说。

第三阶段:全面防治阶段(2020至今)。吴永忠表示,建立起了肿瘤防治网和完整的肿瘤诊疗服务链,下一步主要任务是要构建肿瘤防治共同体,进入全面防治的新时期。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支持和帮助下,已建成涵盖10个二级肿瘤医院、27个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57个肿瘤防治协作医院的三级“肿瘤防治网”,覆盖了重庆主城及周边25个区县,辐射到四川、贵州、湖北等省市的34个市区县。吴永忠欣慰地表示,通过构建“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肿瘤防治各方面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癌症筛查工作取得巨大进展。据统计,相关国家癌症筛查项目已完成问卷调查42万份,评估出高危人群近30万,超10万人完成筛查,检出癌前病变、疑似或确诊癌症3129例,检出率3.10%;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完成筛查27267人次,早诊率达71.60%。对重庆地区高发、早期筛查手段简便易行的癌症,创新性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构建癌症筛查新思路,扩大癌症早诊早治覆盖面,基本实现癌症筛查覆盖全市所有区县。

肿瘤科普工作得到推广。2021年,重大附属肿瘤医院编著的《肿瘤防治科普丛书》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重庆市肿瘤防治科学传播专家团已经连续3年发布《重庆市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指南》,针对常见恶性肿瘤,分析高危人群,给出筛查建议和预防措施。吴永忠自豪地说道:“从发放数量和反馈情况看,指南对于公众普及防癌知识效果明显。”

三年来,重大附属肿瘤医院开展健康课堂500余场,开展科普直播活动400余场次,累计播放量超7000余万。

基层肿瘤专科人才得到培养。依托重庆市众多基层医院人才培养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基层肿瘤医务人员7700人次,免费接收进修学习1143人次,其中肿瘤专科医生265人、肿瘤专科护士193名、物理师等技术人员103名,极大提升了基层医院肿瘤专科医护水平。

肿瘤规范化诊疗能力得到提升。多年来,重大附属肿瘤医院不断推广“梁平模式”帮扶经验,帮助巫山等14个区县医院成立肿瘤科、石柱等13家区县医院开展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垫江、铜梁等25家医院建立肿瘤多学科团队。现在,众多区县级医院已成功申报特色专科,医联体内多家医院肿瘤专科能力大幅提升。此外,还牵头制定《重庆市肿瘤医疗质量控制规范》《重庆市肿瘤放疗质量控制规范》《二级医院常见肿瘤诊疗规范》等规范和标准,以提升规范化诊疗能力。

肿瘤分级诊疗取得成效。通过“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建设,网络医院内形成上下联动的肿瘤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医疗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目标,减轻区县肿瘤患者看病负担,有效缓解区县肿瘤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加强肿瘤预防与科普

“‘一网一链’防治体系初衷是让远郊区县病人在家门口就能治癌症,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行动指南。”吴永忠介绍,“如今‘十四五’已经开局,肿瘤防治网体系也已落地,重大附属肿瘤医院仍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继续全力构建肿瘤防治共同体,同时肿瘤防治工作的重心放在肿瘤预防与筛查、早诊早治上。”

联合政府支持与社会重视。吴永忠构思,在未来将“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建设成为“政府与医院、社会与医院、医院与医院、医院内部”四个体系的肿瘤防治共同体。吴永忠说:“除了医院,社会、政府在这其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个体系建设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融合。”目前,重大附属肿瘤医院已联合多个区县政府打造院地合作模式,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共同解决发展难题。

拓展肿瘤诊疗服务链。下一步,重大附属肿瘤医院将逐步强化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加强健康宣教,提高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普及率;不断推进诊疗规范化,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和远程医疗。

加强肿瘤防治科技创新。以国家疑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依托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重大附属肿瘤医院将继续加强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全面提升重庆乃至西南地区肿瘤防治水平。

与市民沟通的过程中,吴永忠发现,除了资金、培养人才、引进设备等物质条件外,如何能让人们转变观念非常困难。因此,医院未来仍将公众科普防癌知识作为重点工作。吴永忠表示,原创科普文章是科普宣传的重要方式。每周三中午,医院科普代言人“胖熊”会准时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科普文章。医院还打造“云平台”,邀请专家进行科普直播。

七年来,重庆市三级肿瘤防治体系的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保护重庆人民抵抗肿瘤的那张“坚实盾牌”已初显。吴永忠表示,相信这张防治之网未来能辐射到更多地区,惠及更多群众。“我们也是抱着一颗做公益的心来推进这件事的,不仅能为政府分忧,更是希望人们实实在在地从中受益。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始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