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从肾入手治血液病

受访专家: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孙伟正

在80岁的全国名中医(目前已过公示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科学术带头人孙伟正教授的从医词典里,“志存救济、仁爱理达”始终是他56年中医之路上的崇高信仰。在积年累月的诊治疾病过程中,孙伟正以“崇经典、重临床”为训,悟出了一套诊治常见和疑难血液病的方法。

帮患者摸索“生路”

1942年,孙伟正出生于哈尔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兴趣爱好广泛,喜欢中医书籍,书桌上不时见到《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几本发黄的线装书。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孙伟正立志学医,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房工作。工作中,孙伟正看到某些血液疾病的治疗存在无药可医的状态,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死亡率很高,他决心帮患者摸索“生路”。经过多年临床工作,孙伟正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诊治思路。

髓劳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过往只使用补气养血、健脾生血的方法,效果不理想。孙伟正认为,“肾主骨、生髓、藏精”“精血互化”,髓劳病病机应为“肾精不足”,治疗思路应该是 “补肾则益精,精足则血旺”。在髓劳预后上,孙伟正表示,肾阳虚型的再障病人其病情、治疗起效时间、血常规、骨髓穿刺客观指标变化等均优于肾阴虚型病人,因此提出“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创新思维。之后的科研中,孙伟正在免疫、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分化、造血微环境、黏附细胞功能、信号传导等方面100多个指标检验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可信性,慢性再障治疗有效率达到79%,死亡率大大降低,中医证候有效率高达82%,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法则上,孙伟正强调“活血化瘀贯穿始终”逆向思维,指出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完全可以使用中药不用西药就能治愈的疾病。

环境、情志、饮食是发病主因

数据显示,我国有血液病患者近400万,常见血液病发病人数呈持续上升态势。在祖国古籍医学文献中,没有“血液”这个单纯性名词。《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与“液”,古代医家认为是并列的两种物质,均来自脾胃运化之精微,但液注于骨,肾主骨生髓,髓能化血,即液能资血生血,两者有不可分割的连带关系。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医“血”与“液”常会在一起讨论,与现代医学概念相近。孙伟正认为,血液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第一,外感六淫毒邪。中医将六淫毒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其中风邪为百病之长,外感风邪是很多血液系统疾病的诱因。比如,过敏性紫癜就多因外感风邪而起,因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其命名为“紫癜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多因正气不足,防御能力下降,易招致外感风邪侵袭起病。寒邪内侵,易致血脉凝滞,若寒邪与痰相搏结,形成寒痰,寒痰凝结于颈项,或滞留于筋骨之间,日久不化,则形成瘰疬痰核(好发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或成骨瘤,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是黄疸发病的重要原因,与诸多血液病如溶血性贫血、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的发生均有一定关联。另外,装修、环境污染也会诱发血液病。从中医角度看,装修产生的化学物质及环境污染产生的的有害气体都属于毒邪。

第二,情志刺激。压力大、心情不好首先损及五脏,导致气血失调。中医认为,思虑伤脾,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两虚,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中的气血两虚型。恐伤肾,肾伤则髓枯,髓不生血而致贫血,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第三,饮食所伤。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不要偏嗜,过食辛辣厚味、生冷油腻,或饥饱失常均能导致脾胃损伤。脾胃损伤,则气血生化乏源,可致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多是由于偏嗜择食,营养不良所致。过敏性紫癜多为素体虚弱,加之过食腥荤造成。

血液病不是绝症

“目前,血液病的防治和基础医学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现代医学在治疗血液病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孙伟正说,比如应用免疫抑制剂,其不良反应明显,使得患者对这些疗法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治疗环境、条件要求高,药品价格昂贵等使得相当多的患者望而却步。“中医药是从整体观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免疫状态,在治疗血液病方面有一定优势。” 1.疗效较好,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疗效确切;2.相较西医西药,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毒副作用小;3.对自身免疫系统和抗病能力没有破坏。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既往“肾虚”被认为是主要病理变化,现在提出“髓海瘀阻”也是主要病理变化机制,继而提出补肾合并活血的治疗原则;对于溶血性贫血,既往多使用益气活血法,现在又提出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的新疗法;运用破血化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健脾补肾活血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等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般而言,血液病除了萎黄、黄胖、过敏性紫癜等,都具有症状严重、治疗时间长、死亡率较高的特点,因此人们对血液病有种恐惧感。但近50年来,在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血液病方面成果丰硕,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血液系统常见病,其发病率虽高,但治疗方法较为完善,故治疗效果很好。白血病是在儿童和35岁以下成人中恶性肿瘤死亡率占第一位的疾病,因而成为这一年龄段人群的最大“杀手”,很多人浅显地认为血液病是绝症,得了血液病就灰心丧气,但随着目前中医对血液病研究更加深人,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疗效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使用砒霜(AS20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药青黛及其提纯物靛玉红、异靛甲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些疗法不仅缓解率高,而且疗效确切。“有祖国医学的传承,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与突破,大家应满怀希望。”孙伟正说道。

临床中,孙伟正以“酸甘化阴”的中医理论,自拟“酸甘化阴,补脾养血”的“陶壶饮”治疗萎黄病(缺铁性贫血)和黄胖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遵循《金匮要略》的“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和“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中医理论,提出溶血性贫血应以利湿为主、清热为辅,佐以益气养血之法,自拟“易黄汤”治疗。▲

防治血液病有五点提醒

生活起居固正气。血液病患者多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免疫力降低,最易招致外邪侵袭,因此要注意起居有常,生活规律;顺应四时节气变化避外邪,如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调节起居习惯,春季应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坚持锻炼身体,适时到户外散步,适当晒太阳,劳逸结合,以不感疲劳为度。

情志调护畅气血。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的病症,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控制和调节情绪波动,学会主动规避不良情绪。

饮食调节促康复。虚劳患者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豆类、新鲜蔬果等,忌食辛辣燥热助火之品。萎黄、黄胖这类贫血疾病应注意多食红肉类,如猪肉、羊肉等,此外不能挑食,多吃酸味水果、动物肝脏等加以辅助。血证患者忌食辛辣、海腥之品,如生姜、大蒜、辣椒、虾鱼、蟹等。紫癜风患者急性期禁动物蛋白质类食物,避免再次接触食用已知过敏原类食物。发热患者饮食宜清淡,可吃冬瓜、藕、绿豆等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

合理用药有讲究。服用中药汤剂时,忌生冷、辛辣食物;服用解表剂时注意避风保暖,防止当风汗出;清热、解毒、止血剂宜凉服;活血、化瘀、补益剂宜热服。中药汤剂熬制时一般以急火煎开后,以文火煎煮,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需要炀化后与汤药同服;一般中药汤剂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幼儿患者可少量多次频饮服用。

自我防护要知道。有皮下出血者,禁止用酒精类药物涂擦皮肤,禁止热敷、热熨、艾灸,内衣以柔软、棉质为宜,活动时尽量避免碰撞损伤肌肤;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用牙签剔牙,出现齿衄(齿间出血)者停止用牙刷刷牙,改用含漱液含漱,每日5~6次;鼻衄者鼻腔涂红霉素软膏或甘油,保持鼻腔湿润;注意个人卫生清洁,防止口腔、二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