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精神萎靡、逃学厌学、冲动暴力……别让网游毁了人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成瘾医学科主任医师  陶  然

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  牛雅娟

本报记者   张  芳

“游戏成瘾现在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是侵蚀精神的毒瘤!”浙江读者叶先生致电《生命时报》编辑部时激愤地说。然而,在这个网络游戏已经发展为成熟产业、电竞大赛入选正规体育项目的时代,单靠“一刀切”遏制游戏成瘾,很不现实。专家认为,降低其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找到网络游戏成瘾的根源。

游戏成瘾危害大

大学,正是开启人生新一页的关键阶段,不料成了叶先生与儿子发生激烈冲突的起点。叶先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儿子曾以优异成绩从当地最好的中学考上大学,但在大学期间却开始沉迷网游,花上万元购买装备,还冒出了退学念头。“过去有什么问题,我们父子可以当面沟通解决;但现在,他在外地上学,我只能打电话,孩子经常沉溺游戏而不接电话。”

叶先生曾不止一次见到因打游戏导致亲子冲突的例子。“有一次,我在公园看到有位母亲正教育十六七岁的儿子,不让他玩游戏,儿子一把推倒妈妈,扬长而去。还有一次,我在路上走着,突然有书从楼上掉下来,是小学六年级的课本,楼上的父子俩正因为打游戏而吵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成瘾医学科主任医师陶然在门诊中见过不少极端案例。比如,十六七岁的孩子从家偷拿了2万多元去网吧打游戏,为了维持生活,他干脆在网吧兼职打工,一待就是四五个月。家长报警后找到儿子时,他的体重已从130多斤急速降到90多斤;一名网瘾少年,在家长强行制止他打游戏后,举刀砍向了父亲……

游戏成瘾的专业术语叫“游戏障碍”。2019年,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游戏成瘾核心特征主要有三个:对游戏行为的控制力受到损害,比如对玩游戏的频率、时长、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负面后果,还持续打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牛雅娟解释说,游戏成瘾可造成视力下降、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精神萎靡、情绪控制力变差、冲动或暴力行为等,并由此影响学业、暴发家庭冲突,甚至出现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

网瘾人群有变化

在游戏成瘾尚未引起广泛重视时,陶然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原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立了“网瘾病房”,从2005年至今,已成功治疗1.1万余人。他表示,从临床来看,游戏成瘾群体在2013年前后呈现出新特点。

患者总数有所下降。游戏成瘾者以儿童青少年为主,因为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到好奇心驱使,出现控制力下降等问题。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年公布的第三次网瘾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约为2404.2万);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12.7%有网瘾倾向。此后,虽然没有权威部门更新相关数据,但今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未成年用户网络游戏使用时长和付费明显降低。

低龄、大龄、女性患者略增。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加深,低龄成瘾者和大龄成瘾者都增加了。门诊中,陶然见到的最小成瘾者仅9岁,最大年龄患者为40岁。尽管游戏成瘾者仍以男孩为主,但据陶然估计,门诊中女孩的占比从过去的约10%增长到了如今的20%~25%。

主要诱因变了。过去,游戏成瘾的起因多是好奇心驱使下逐渐失去控制;现在,更多是因为有抑郁等心理问题,为发泄不良情绪而打游戏上瘾。换句话说,打游戏可能并不是孩子出现厌学、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等糟糕表现的原因,而是结果。

“现在打游戏还搞直播,吸引孩子们长时间‘泡’在里面。儿子以前用我手机玩游戏时,我还接到过对方打来电话催:‘怎么不玩了’。”叶先生说,平台的这些做法是一种“引诱”,必须控制。但牛雅娟认为,游戏之所以容易上瘾,应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游戏研发充分掌握了玩家心理,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如安全感、尊重、自我实现等。以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为例,多是基于“强迫循环”的原理精心设计,比如通过增加游戏时间、充值、抽奖等方式才能获取稀有装备、皮肤、尊贵权限,进而促使“快乐递质”多巴胺渐进性释放,令玩家产生积极、沉浸的体验,提高其忠诚度和参与度,增强玩家黏性。

第二,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痴迷游戏是因为游戏对他有意义,或能帮助他获得什么,或能帮他避免什么,也可能是两种叠加——有人学习成绩吊车尾,游戏水平却很高超,一次次胜利能给予他成就感和荣誉感;有人天生社交笨拙,组队打游戏时却游刃有余,获得了现实中不曾有过的人际关系满足;有人不堪忍受学习和生活上的重压,不得不在游戏中找寻快乐;还有人在家里受到父母的严格管制,只有到了虚拟世界,才真正感觉掌控了自我……

陶然补充说,游戏成瘾与家庭教育方式有较大关系。很多父母采取以“管”为主的教育,总指责孩子哪里不对、哪些事不该做,以致批评、控制过多,表扬、鼓励、尊重太少。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本就情绪不稳,在成长烦恼和家长管制的双重“夹击”下,就可能用打游戏的方式,逃避现实,寻求自我。

找准病根防沉迷

近年来,全球游戏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日本和韩国已占据亚太地区游戏市场规模的前三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54亿,较2020年12月增加3561万,占网民整体的53.6%。可以说,网络游戏正成为越来越多人青睐的放松方式,如何保证“网游有度”变得愈加重要。

陶然说,在防止游戏成瘾方面,我国做得明显优于其他国家,特别是近两三年颁布的法规,对游戏商、网络平台都予以规范,还明确提出家长和学校的保护责任。比如,2021年6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2021年8月以来,国家新闻出版署、教育部办公厅等部门先后发布政策文件,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时间,预防沉迷。

牛雅娟表示,法规再完善也会有“管不到”的情况。比如,法规限制未成年人注册网游账号,但有些孩子会用父母的身份证注册;人脸识别技术虽然能将一部分未成年挡住,却也有父母拗不过孩子,被临时拽来“刷脸”;还有部分成年人,因没时间打游戏升级,便付费给年纪小的孩子帮忙通关。鉴于此,有效遏制游戏成瘾,必须从根上入手,找到他们沉迷的原因,是为了逃避,还是为了获得,然后对症下药;若不如此,即便断绝了孩子接触游戏的机会,他们也可能会用其他不健康的纾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