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心理专家:放养不等于放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琚金民

如今,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意识到,顺应孩子天性、有个快乐童年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开始尝试“放养”教育。

适当的放养对孩子成长有促进作用,家长不越俎代庖,尊重孩子的选择及隐私,给予足够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其自理自立能力和思维,让孩子享受自主探索的快乐。但是“放养”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当甩手掌柜了,否则就变成了放任。这会导致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不断强化,逐渐养成不良习惯,或是让孩子变得自由散漫,无视规则、无纪律性。适度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家长在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放思维,不放规则。家长不能无视孩子的想法,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自主思考,不剥夺其自主选择的权利。但同时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如果一味地放而不收,孩子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目无他人,形不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也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融入社会。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邀孩子一起订立规则,家长只负责监督孩子的实施情况,一旦违规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负责,付出代价。规则订立不要过于繁琐,抓大放小,规则之外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校规与家规基本原则要一致。

2.引导好习惯,制止坏行为。良好习惯一旦定型,孩子就会主动去做,不用大人催逼,还能从中感受到快乐。比如打扫整理房间,看到打扫后的房间一尘不染,孩子就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但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顺手牵羊、说谎、攻击别人、无理取闹等,家长要及时制止,告诉孩子不良行为的后果,必要时予以相应的惩罚,防止不良行为多次发生,变成习惯。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

3.别总向孩子强灌道理。有些家长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不宜“强制”,那就多讲道理,但是反复灌输道理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其实最有效的教育是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比如家长想让孩子坚持每天刷牙,那么自己就应每天按时刷牙、洗漱,长期如此,孩子看在眼里不自觉地就会有样学样,养成习惯。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来引领孩子,以身边的生动事例来感染孩子,孩子就能从中受到熏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会踩着家长的脚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