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高胰岛素促增生、监视系统能力弱……糖龄八年必须做癌筛

受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陈小燕

本报特约记者 韩文青

近日,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团队的研究,对3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长达18年的研究表明,心脏疾病和中风已经不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症、痴呆症、肝病等问题正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胁。

糖尿病患者几乎所有癌症的发病率都会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如肝、胆、胰、肠道等。此前有研究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癌症风险,在糖尿病确诊约8年后达到顶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小燕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肿瘤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癌细胞变成癌组织、癌团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而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环境可能会导致肿瘤进展加快,通常在5~10年,而8年刚好是一个中位数。”陈小燕表示,糖友患癌风险较高、进展快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通常较高,而胰岛素具有类似促生长因子的作用,长期处于高水平易成为滋生肿瘤的温床。

其次,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很多功能性蛋白会被糖基化,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如清除外来异物及体内垃圾、“监视”肿瘤发生苗头等的能力就会下降,因而易使癌细胞繁殖“失控”。此外,高血糖环境下,糖尿病患者还可能会面临感染难愈的问题。如果慢性感染反反复复,形成慢性肠炎、肝炎、胃炎等,都可能成为癌症的高危因素。

第三,部分糖友为了控制血糖,采取“不适当限制饮食”策略,导致营养不均衡,抵抗力下降。陈小燕说:“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但并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吃,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饮食管理,不能偏食,需要保持营养均衡。”

最后,癌症的发生还与情绪有关。很多糖友一想到要长期控制饮食,与糖尿病作斗争,难免会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到自身免疫功能。

明确上述危险因素后,陈小燕建议,除了减重与控糖两大关键措施之外,糖友还要改善生活方式、进行定期检查。

良好生活方式。饮食方面,多选择既有营养又升糖慢的食物,如新鲜的蔬果、粗粮等,但要注意适量原则;平时要适当运动,有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排毒;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乐观的心情。

定期体检。陈小燕建议,即使血糖控制情况良好,糖友每年也要做系统的检查,包括病情与并发症、器官功能的评估。如果发现有感染性炎症,要积极治疗。

针对性筛查。随着癌症成为糖友额外死亡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早期癌症筛查、行为干预和预防变得尤为重要。建议糖友们可结合家族史和临床症状做有针对性的检查以及定期肿瘤筛查,如血液肿瘤抗原、胃肠镜检查、胸部CT、妇科超声、前列腺检查等。“总而言之,在与糖尿病‘相处’的日子里,糖友们一定要保持心情平和,有针对性地定期查体,防微杜渐,才能延年益寿。”陈小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