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香港立法会议员、福利事务委员会主席、卫生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医发展小组主席 陈恒镔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著名眼科专家 林顺潮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医务行政学院HKCHSE副院士 庄一强
本报记者 高阳
25年前,历经百年风雨,香港重回祖国怀抱。25年来,香港与祖国同行,社会各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医疗方面,多个“第一”的成绩世界瞩目。《生命时报》记者近日采访多位香港医疗专家时,他们纷纷表示,香港医疗的巨大进步离不开“一国两制”方针,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下,香港与内地的医疗融合发展正迈向崭新的阶段。
多个“第一”,成绩卓越
回顾25年,香港医疗领域的进步,有数不清的“第一”。2021年底,《柳叶刀·公共卫生》刊文指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0人类发展报告》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香港地区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已连续7年位列全球第一。2021年,香港男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临时数字)分别为83岁和87.7岁,比1997年分别增长6.2岁和5.5岁。与此同时,香港各年龄组死亡率均持续下降,新生儿死亡率亦是全球最低的地区之一,孕产妇低死亡率排名亚洲第三,世界第十三,均处于世界优秀水平。
香港癌症患者生存率全球领先。尤其是肺癌、胃癌的5年生存率位居世界第一,远高于西方国家和地区;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89.8%,仅以微弱差距低于美国;肝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也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香港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也独步全球,心脏移植存活率高居世界首位。例如,香港在全球首先将心室去纤颤器及单导管起搏设施应用于手术;开创了心脏病新疗法,利用干细胞让心肌细胞再生;2010年,世界首例心脏和肝脏同时移植的手术在香港完成……就连心脑血管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吸烟,香港也控制得很好,吸烟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3.3%下降到了2021年的9.5%。《柳叶刀·公共卫生》发文称,减少吸烟相关死亡,在中国香港男性和女性生存优势原因中,占比分别达50.5%和34.8%。
“以前,中医药完全没地位,中医师一度被管理者定义为‘中草药贩卖者’。如今,中医药已被正式纳入公共医疗服务体系,这是香港回归后医疗领域最突出的变化。”
香港立法会议员、福利事务委员会主席、卫生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医发展小组主席陈恒镔介绍,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发展中医药。1999年《中医药条例》出台,中医注册制度开始施行。目前,香港注册中医师约1.05万名,注册中成药(包括过渡性注册产品)约8000种,颁发各类型中药商牌照近8000家。2020年,香港建立第一家中医院,3所大学也开展了中药相关课程和研究,全港市民对中医药的认同感更强了。
香港还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卫生环境友好城市”。“香港的医疗水平可媲美欧美国家和地区,但是医疗开支却只有他们的1/4。”陈恒镔说,香港回归后,市民们基本用100港元就可以住院,不用在医疗上有过多开销,即便是没有医保,也不用担心因费用问题而耽误治疗。调查显示,在所有公营机构和政府部门中,市民对香港医疗制度最有信心,信心指数高达72%,患者满意度在90%以上。
独特的制度优势,政府的大力支持
“香港医疗卫生之所以能稳步发展,取得卓越成绩,离不开‘一国两制’方针,是‘爱国者治港’的有力体现。”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著名眼科专家、希玛眼科董事长林顺潮说,祖国和平崛起,为香港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市场,为香港医疗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恒镔表示,香港的高水平医疗与自身独特的医疗系统紧密相关。回归前,香港基本沿用了英国的医疗制度,实行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二元医疗体系;回归后,受祖国“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精神的引领,重视“自家人健康”成为香港医疗建设的主基调和出发点。
制度改善推动改革。“香港医疗的真正发展是从问责制度开始的。”陈恒镔说,回归后,由问责官员推动卫生署和医管局的改革,确立不同阶段的改革目标,带动了整个医疗系统发展,这比之前的医管局和公务员推动老旧诊所改进管理更有活力,也更有成效。特区政府还提出了“两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即从2016年开始,到2025年增加6000张病床,到2036年增加1.5万张病床, 这是前所未有的。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香港回归后,医疗投入从过去占GDP的2%左右增加到了4%。尤其是对医管局的投入,1996年时是200多亿港元, 如今已高达800多亿港元。
药品引进制度与世界同步。香港新药引进速度位居亚洲第一,全球前十,全球新药上市后一年内就可进入香港医疗体系。特区政府推出了“公共医药使用计划”,只要医生同意,一些新药可优先纳入试用范围。陈恒镔说,香港还有不少关爱基金,资助患者使用新药,以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这在回归前都是没有的。
医疗数据化发展迅速。陈恒镔介绍,最近20多年,发展最快的当属医疗数据化。香港已建成专门的医疗大数据应用平台,收集了全港市民的医疗信息,公立医疗机构和3000多个私人医疗机构可共享平台数据,市民可随身携带电子病历,就医极为方便。
基础公共医疗服务覆盖面广。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开始发展基础公共医疗,对于慢性病预防,提出了“基础医疗计划”,全港社区开设健康中心,真正做到从小病医治,防患于未然。比如,市民可享受免费的直肠癌基因筛查;乳癌、鼻咽癌的免费基因筛查项目也在推动中;香港中小学生可以免费接种乙肝、宫颈癌疫苗等。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医务行政学院HKCHSE副院士庄一强表示,香港医疗卫生的进步也离不开市民的支持。大多数香港人都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人们爱煲汤、爱吃海味、爱饮茶,擅用蒸或煮的烹调方式,很多人在烹饪时还会加点中药材做食疗;很多香港人都有常年运动的习惯,利于保持合理体重;乐天达观的心态也利于身心健康,刻苦耐劳、勤奋拼搏的“狮子山精神”一直激励着香港人,一句“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成为香港精神的注解。
大湾区医疗,在融合中相互促进
进入新时代,香港医疗发展正谱写新的篇章。2013年,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推动下,香港眼科名医林顺潮在深圳创办了内地首家港资独资民营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成为深港医疗融合的标志性事件。
林顺潮说:“公立医院是内地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在国家医改政策下,不能只靠公营医疗服务,也应该引入民营医疗,而香港在这方面就做得出色。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希望发挥桥梁的作用,将优质的医疗服务带到内地,为有需要的病人带来光明。我更希望以自己的实战经验鼓励更多的港企、港人进入内地,特别是用好大湾区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积极开拓大湾区市场。”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香港、澳门、内地等医疗交流新局面打开。作为深港合作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引进香港模式办医,建院以来接诊港澳台及外籍患者逾140万人次,并作为“港澳药械通”的首个试点,引进13种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和4种进口医疗器械。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允许广州南沙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加速大湾区医疗融合。2020年6月,香港发布调查显示,约70万人想过离开香港去其他地方发展和生活,其中超26万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城市感兴趣,他们之中不少是长者,比较关注医疗和养老环境。
林顺潮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创新药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方面,深圳的相关产业链丰富完善;另一方面,香港的基础研究和生物科技跟国际接轨,还是国际金融中心,二者优势结合,可以帮创新药迅速发展。另外,香港的大学和教授也非常优秀,可以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内地有更多交流。
陈恒镔表示,未来,香港在医疗科技、中医药发展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潜力,大湾区更是让香港医疗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内地可以通过香港学习国际经验,把香港在药品引入、医院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做法引入内地,助力发展;香港可以与内地医疗互鉴互通,将香港品牌拓向内地市场,同时将内地的一些治疗经验带入香港。
随着港医“北上”越来越多,其中也有一些掣肘亟待突破,尤其是制度融通和人才引进方面。林顺潮举例说,内地各项税收较香港高,商业医保也刚起步,部分求诊者会对民营医疗望而却步;吸引优秀医生从香港来内地,税后收入也很重要。在职称方面,内地只有部分香港医生有职称,未来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香港本地也应在生物医药转化方面加把劲,因为香港没有正式的药监局审批,令新药研发落后,若可以建立与内地接轨的药监局,香港药物研发可以成为进入内地市场的跳板,吸引外国药厂和医疗机构来港。此外,为了发展大湾区医疗,香港还可以增加医学院,解决医疗人才不足问题。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本地人,庄一强表示,大湾区医疗融合还是要优先从技术层面探索。例如,内地和香港应建立一个相对融通的医疗考核体系,以及粤港澳医生管理制度,以便统筹管理;建立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香港与内地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相互融合,打通两地执业壁垒;在支付渠道方面,鼓励大湾区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尝试商业医疗保险整合覆盖粤港澳保险;打通医疗技术门槛,医疗指南中应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标准的认定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