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刘志勇,本报记者 田雨汀
近日,美国知名医学网站“医景”发布《2022年医师倦怠和抑郁报告》,涉及29个专业1.3万名美国医生。报告指出,47%的医生对职业产生了倦怠;其中急诊科、重症监护室、传染病科等科室的医生压力尤其大,不少医生还出现了抑郁;医生产生职业压力的主要原因通常是行政工作太多、工作时间过长、薪酬不足等。
疫情下压力激增
今年4月,美国纽约49岁的急诊科主任洛娜·布雷恩自杀身亡。她生前救治了许多新冠肺炎患者,然而不幸的是,她也被感染了,短暂休息后便返回医院继续工作。不料,几天后家人就收到了噩耗。布雷恩曾告诉家人,她看到患者死亡时十分难受,内心备受折磨。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负责人凯森教授表示,疫情给一线卫生工作者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和危险,医务人员通常会遭受更多心理问题。
此前,美国精神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医生自杀率(28~40人/10万人)是所有职业中最高的,更是普通人的2倍多。疫情之下,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更是激增,抗击疫情的“主力军”正遭受着“看不见、摸不着”的伤害。4月5日,美国《普通内科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医务人员已出现“道德伤害”(指个体实施、未能阻止、目睹或听闻违背自身深层道德信念和期望的行为),有生气、愤怒、内疚、羞愧等情绪,这与退伍军人罹患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然而,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使得医务人员只能默默承受。
除了压力水平高于其他职业,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太乐观。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往往比普通人更了解疾病,但也更顾不上自身健康。早在1999年,黑龙江哈尔滨的一项调查显示,医务人员的期望寿命约比同期当地居民低2岁,且60岁后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普通居民。2002年,河北唐山的一项研究发现,医生在中老年时期的健康水平反而更低。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也显示,仅19.2%的医师认为自身健康状况很好,近三成患有一种疾病,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的占5.9%;在被问及工作压力主要来源时,37%的医师认为是“工作量大”。
繁重工作,日复一日
熬夜、倒夜班、工作时间长、突发事件多,门诊一坐就是一天,手术一站就可能十几个小时……医务人员似乎已对每天高负荷“运转”习以为常,并将工作和生活调整出“独特”的节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志勇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了他的日常生活: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6点半从家出发,到医院吃过早餐后便交班开始一天的工作,查房、处理病人和科室相关事宜。刘志勇会趁着吃午饭时休息一会儿,因为即使晚上回到家也很少得闲,通常还要准备线上会议、参加学术交流、看文献备课等,躺到床上时基本已经超过23点了。
“重症科医生不仅随时要做好准备抢救危重病人,还要承担公共突发事件的危急救治工作。”刘志勇介绍,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会成立医疗救助小组,处置伤者、出具伤情报告、联系其他科室会诊等,承受的压力更大。疫情期间,由于防控需要,部分医务人员会外出参与防疫工作,留在院内的人承受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压力随之倍增。北京某医院的护士告诉记者,由于有些同事小区被封控,科室其他人的工作节奏被打乱了,她不得不连续上了近20天的班,苦不堪言。河北邯郸一位基层医生也表示,疫情之前,他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提供普通医疗服务,只有会议多、做科普时会比较忙碌;而疫情发生后,他的工作量暴增,包括上门核酸采样、集中核酸筛查、高速路口执勤、探寻流调轨迹、推动接种疫苗、安抚村民情绪、病毒消杀工作……几位受访医务人员表示,疫情期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3方面:
工作强度大。凌晨开始检测准备工作、排班驻守隔离点、随时支援外地、长时间“全副武装”,与此同时,正常接诊时间缩短使收入下降,这些都会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带来负面影响。
感染风险高。医务人员与感染者接触的几率大,尤其一线抗疫者。虽然他们防护意识强、知识储备足,但面对新冠病毒难免心里会“打鼓”,不少人还担心感染后连累家人。
有家庭顾虑。脱下白大褂的医务人员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但被抗疫工作召唤时,他们又不得不全身心冲锋在一线,想到家人时时刻刻会担心自己的安危,也会有一定心理负担。
给予医务人员更多支持
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委下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疾控人员等划分为第一级人群。业内人士建议,针对医务人员,要尽早识别心理问题、动态监测心理危机并运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
几位医务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缓解工作压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运动,游泳、骑车、跑步等是他们最喜爱的项目。运动会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能够改善负面情绪,让人心情愉悦。
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理应得到更多回报和尊重,他们的激情和理想,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外界环境要给予医务人员充足的“软硬件”支持。例如,明确的抗疫管理指南、群众对工作的认可、家人的关爱照顾、足量的防护设备、额外的工作补助等,都能有效帮助医务人员战胜压力。上文提到的邯郸基层医生说,经常在抗疫中遇到令人感动的小事。比如,他“顺手”给来测核酸的孩子看了个病,从那之后,孩子每次见他都会带些小零食来。“大家的关怀会带来无限温暖,更好地帮我克服压力,成为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