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病历共享再难也要推

受访专家: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医政管理处处长 洪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近日,《数字健康前沿》刊登的一项研究称,若能让牙科医生及时访问患者的完整电子医疗记录,包括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和处方等信息,就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和护理方案,提升诊疗安全和效果。实现医疗记录共享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和电子病历建设。

多地检查结果互认,但电子病历共享难实现

长期以来,患者奔波于各大医院看病,常常要携带一大摞“单子”,有的是检查结果,有的是处方,医生找信息麻烦,患者保存起来也费力耗时。另外,一些医生手写处方的字迹常常难以辨认,在诊治时有引发医疗纠纷的风险。为此,相关部门近年为建设电子病历制度做了大量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为支持医疗数据共享,先后出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共享的建议》时称,正在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保等信息标准体系,并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记者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市肿瘤医院等了解情况时发现,不少地区基本实现检验、检查结果在市内、省内共享,但实现电子病历共享的地方寥寥无几。北京市卫生健康委2016年牵头30家医院试点,将门诊及住院信息等形成电子病历数据库。深圳2021年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实现了深港电子病历互通。据悉,一些区域性医联体、专科医院或科室联盟(神经科、儿科)正先行推进电子病历共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接受采访时称,“现在,各医院的电子病历无法实现全面共享,但若患者开的药未到续开期限,其他医院的医生再开同样处方,系统上会弹窗提醒。我们医院内的不同院区已实现患者的诊断、检查检验结果、处方等信息共享。”天津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一位负责人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和医学影像资料共享制度,已基本覆盖符合要求的二、三级医疗机构,但电子病历共享尚未实现。

医疗同质化和技术是“门槛”

多家医院的医务人员都对记者表示,推动电子病历数据共享对医患都是一件有利的大事,但当前受限于技术、资金和风险控制等问题,确实难以迅速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面。

张海澄表示,以前发生过因其他医院的检查片子看不清而导致医生误诊的情况。在实际诊疗中,各地区医疗水平不均衡,医生在调阅和参考这些材料时会有所顾虑,再加上每位医生的诊断思路不一样,为确保信息无误、减少医疗纠纷,医生往往会重新进行检查和检验,以免遗漏或出错。保障检验和检查的质量合格、医疗安全,以及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是推动电子病历互认的前提。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医政管理处处长洪涛称,以前,不同医院的相同检查项目连名称都不一致,有的同类检查数据标准也不同。以福建省为例,卫健委为推动省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对相关项目、范围、方式等制定规范,若要推动电子病历互认,也需要制定信息录入标准、建设统一信息平台等。

张海澄说:“建设医疗数据信息共享平台需要较高技术、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在我们医院,若想调阅患者3个月以上就诊记录,需登录另一个患者中心系统查询,但平台速度很慢,医生和患者都等不及。另外,多平台数据对接难度很大。以北京为例,将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系和民营医院体系的信息联通,会是庞大又复杂的工程,可能涉及医保报销、处方药销售、支付结算等部门的协同运转,实际困难不少。”

重庆市肿瘤医院一位职员称,如何保护患者信息安全、医院调阅使用信息权限的边界与分级、医院病历和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存在争议,种种顾虑让各大医院多持观望态度。

逐步扩大共享范围

当前,建立统一电子病历制度已经有一些国际经验。一般先在医疗机构内部共享,然后在区域医联体(家庭医生—综合医院—专科医生)范围共享,再逐步扩展到一定地域乃至全国。但这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应用电子病历记录,经历了自由发展、政府宏观推动、依托经济手段推动3个阶段。期间,美国政府陆续对标识代码、患者隐私、医疗信息安全、数据泄露处罚等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2004年,时任总统布什曾发起倡议:“在未来10年让大多数美国人用上电子病历。”虽然到现在全美仍未完全实现电子病历共享,但这项举措使患者病历记录更规范、更实用,医疗诊疗效率、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在西班牙,电子病历共享在公立医院已经做到无障碍运行。多年以来,西班牙各级医疗机构投入了大笔资金,不仅在添置计算机、相关通信设备等硬件设施上投入,还为建设全面医疗信息系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其中包括构建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交换以及不同权限授予等制度,与此同时,医院管理也逐步走向信息化、规模化。

专家们一致认为,推广医疗信息数据共享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大工程。一方面需要对患者和医生诊疗需求做实地调研;另一方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颁布实施相应的技术标准或技术指导,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有了基本构架才能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