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缅怀亲人,疗愈自我

受访专家: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心理医生、山东幸福家庭服务中心主任 王俊升

本报记者 李珍玉

踏青、扫墓、忆先人,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内含弘扬孝道亲情、促进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意义。对个人而言,清明祭祀也有着让追忆者透过哀伤洞见生命的自我疗愈功能。

宣泄情绪,抚平哀伤。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心理医生、山东幸福家庭服务中心主任王俊升说,经历至亲的离世,人们不可避免地体验到哀伤。也许一开始是“否认”“震惊”,随之“痛心”“自责”甚至“抑郁”,一段时间后,也不能从丧亲的悲伤中恢复过来。中国人的感情常常隐而不发,尽管表面冷静,内心淡淡的悲伤在、哀思在。而清明节,就提供了一个公开的、有仪式感的表达哀伤的机会。丧亲者获得了正视情绪、发泄情绪的契机。在这段时间,我们不用避讳、伪装,“允许”自己思念、哭泣,发泄一直隐忍的伤心、愤怒、自责,这些情绪表达本身就有心理治疗的作用。而且,清明节充满了仪式感,只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地点(墓地),聚集特定的人(亲朋好友),做特定的事(扫墓、祭拜),能增加丧亲者的控制感、稳定感,也有着长期的心理康复作用,不让哀伤变成创伤。

寄托哀思,打开心结。也许,很多想说的话还没说,想做的事还没做,至亲就远去天国。未了的心结、人生的遗憾,可能郁结于心数十年。清明节,就是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

王俊升讲述了一个故事:医务人员小杨(化名)因为援助外地抗击疫情,母亲去世也无法回家。当时,她向着家乡的方向跪下,表达对母亲的愧疚和哀思。由于她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也没能参加母亲的葬礼,这件事就在心里“凝固”了。王俊升告诉小杨,如果还在工作当中,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告诉逝者自己心中的遗憾,表达歉意,是什么原因不能回去,要完完全全,毫无保留地说出来。等到清明节,一定要去墓地道别,补上未尽的仪式,可以留下亲人的一些遗物作为纪念,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亲人离世这件事能真正在内心完结。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说“祭祖是给活人看的”,祭奠、悼念,是在帮助生者完成自我疗愈。

家族联结,找到归属。清明祭祀,也是一个认祖归宗的过程。通过祭扫仪式,我们思念、回忆家庭成员,与故人建立新的联结,明确父母是谁、祖辈是谁。我们有了家庭、家族甚至是民族的认同感,就会感到安定,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而且,每到清明,家庭内的成员,几乎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从各地奔赴到先人的墓前,齐心献花、鞠躬、跪拜、在亲人坟上添几锹新土。祭扫完毕,大家还会一起聚餐,诉说家事,问候各自的状况,了解晚辈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这些,都会唤起家庭共同记忆、凝聚家庭温暖力量,让我们感觉到家人始终在一起,自己有根可循、有人可依。

感受春意,珍惜生命。冬去春来,草木萌生。清明节也叫踏青节,祭祀之余,我们也感受春的气息,感受万物生长。这似乎在暗示我们,要以拥抱春天的姿态去拥抱生命、拥抱生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不论我们在何种生活阶段、何种生命境界,每每悼念、扫墓都会引发我们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从而提醒自己要更加珍惜眼前人、更要善待自己、更要去把握机会,拥有对未来的希望感。

这两年由于疫情影响,很多人也许无法回到家乡和亲人一起拜祭,王俊升建议尝试以下方式祭奠先人:一是云祭扫。一些地方启动网上祭扫平台建设,民众注册登录后,可建立网上祭奠室,进行献“花”“鞠躬”、撰写留言表达思念等操作,也可邀请亲友加入一同祭奠,关联祭奠室等。二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缅怀,通过网络抒发情感,寄托哀思。三是可以给亲人写一封信或写一首诗,如果思念亲人,就写思念之情,如果和故去亲人在情绪上有未尽的事情,就去解开心结,写完后,可将书信朝着亲人所在的方向,跪下并烧掉,以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