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创始院长、公共卫生学教授 谭晓东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授 陈捷亮
本报记者 李珍玉
近日,北京和西安对感染者的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新冠病毒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7 月 8 日上海报告的 1 例社会面感染者感染的病毒为奥密克戎 BA.5.2.1 变异株。国外研究显示,疫苗对BA.5的中和抗体能力显著下降。人们不禁担心,新毒株来袭,疫苗还有多大效力?
新毒株在全球流行
奥密克戎BA.5的基因序列最早于3月15日公布,来自2月底在南非采集的样本。据世界卫生组织,6月13日~19日报告的全球新冠病毒基因测序样本中,BA.4占12%,BA.5占43%,二者首次取代BA.2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
5月初,BA.4和BA.5感染病例仅占全美病例总数的1%,随后这两种变异株迅速蔓延,截至6月底,BA.5感染病例占全美新增病例53.6%。在以色列,变异株BA.5的传播,使6月份日新增病例数再次突破1万例。在葡萄牙,虽然疫苗接种率超过85%,但夏季以来感染BA.5者已占新增病例的80%。目前,BA.4和BA.5已成为南非、葡萄牙、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国的主要流行毒株,法国、荷兰、希腊、新西兰等国的BA.4和BA.5感染者也在增加。
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内地首例由境外输入的BA.5感染者。近两个月以来,我国境外输入病例中BA.4和BA.5感染者数量呈逐步增加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7月8日表示,当前,全球疫情持续反弹,BA.5正在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并在我国引发本土聚集性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最糟糕的新冠病毒版本”
综合各国研究结果,BA.5变异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传播力强。南非科学家近期发表的研究显示,BA.5毒株的R0值(衡量病毒传播能力的指标)高达18.6(可理解为,一位感染者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可传染18.6个人),大约是原始毒株的6倍,超过了人类有记录以来传播能力最强的病毒——麻疹病毒。
免疫逃逸能力强。6月初,英国牛津大学学者在《细胞》杂志刊发文章指出,BA.4和BA.5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更容易出现突破性感染。南非科学家的研究也显示,BA.4和BA.5感染者中,18.9%有既往感染史,新毒株逃逸能力增强。对此,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转化研究院院长艾瑞克·托波尔称:“BA.5是我们见过的最糟糕的新冠病毒版本。”
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艾瑞克·托波尔认为,在肺细胞培养皿中的实验显示,BA.4和BA.5引发重症能力更强。而南非科学家研究显示,BA.4、BA.5毒株与BA.2毒株的致病性没有实质差别。也有学者提出,德尔塔毒株主要引起肺部病变,而奥密克戎主要病变位置在支气管,因此致病性变弱。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创始院长、公共卫生学教授谭晓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BA.5的流行对我们的威胁更大,特别是对脆弱人群。南非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不高,感染人数也少,南非科学家的研究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放到世界其他地方可能有局限,将其称为“最强传播力”毒株还为时尚早。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授陈捷亮认为,BA.5比以往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更易突破疫苗接种及既往感染所形成的免疫屏障。国人主要通过疫苗接种形成免疫屏障,BA.5是否会构成更大威胁,还有待观察。
疫苗新策略和防护齐头并进
BA.5的强免疫逃逸能力,已经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6月23日刊文,接种3剂mRNA疫苗两周后,针对BA.4和BA.5的中和抗体滴度比BA.1下降3.3倍(可理解为,需要3.3倍的抗体浓度,才能达到原来的效果),比原始毒株下降21倍。“若抗体浓度达不到一定量,保护效果就会显著减弱。然而,抗体浓度不是增加疫苗注射剂量就能提高的,需要通过优化接种间隔和疫苗异源接种等策略提升。”陈捷亮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教授团队建议,研究新疫苗,加强接种和优化接种,适当延长加强针间隔时间,十分有必要。今年1月,高福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提出,与间隔1个月相比,第二次和第三次接种间隔4~6个月,对所有奥密克戎亚变体的中和抗体滴度高约30倍。
事实上,我国早已开展第二代疫苗研制工作。5月1日,由国药集团研发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研究正式启动,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针对奥密克戎的灭活疫苗。5月底,香港大学医学院和国药集团宣布合作展开第二代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临床试验,计划2~3个月完成,争取今年冬季申请上市。
陈捷亮说,人体经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所获得的免疫力主要有两种,即体液免疫(抗体)和细胞免疫(与防重症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不论是灭活疫苗,还是核酸疫苗,对现有流行变异株的防感染能力均已下降,但防重症、降低病死率的作用仍存在且很关键。因此,鼓励大家打疫苗,特别是高风险人群(海关、医院、物流等行业工作者)和脆弱群体(有基础病的老人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采取序贯接种,效果更好。
两位专家说,针对新的变异毒株,未来会出现一些新疫苗的免疫策略。可以从抗原入手,比如把原始毒株和几个变异株混在一起,做成多价新疫苗;也可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新技术,比如从新冠病毒基础免疫的部位寻找突破口。不过谭晓东说,研制特异性疫苗的速度,可能难以赶上病毒变异的速度。今年初,以色列和韩国已经开始为60岁以上人群或医护人员注射新冠疫苗第四针。我国是否要开启第四针接种工作、应该如何打,还需要研讨病毒变异程度及影响程度等。现有的物理防疫措施是有效的,若全人群打第四针,可能为时尚早。
两位专家说,新变异株的威胁是存在的,我们既不能松懈,也不能恐慌。大众仍要坚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开窗通风。公卫系统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常态化检测,使溯源更快、更精准。坚持外防输入,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