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大批患者等待人工血管

受访专家:

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吴明营

南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 孔德领

人工血管是许多严重狭窄或闭塞性血管的替代品,按照口径大小,这种耗材可分为3种规格:10毫米以上的为大口径,6~10毫米为中口径,小于6毫米是小口径。其中,国内外均无成熟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产品,从2020年起,大、中口径人工血管屡屡断供,很多医院的医生都面临型号短缺甚至无“管”可用的窘境。

缺货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大、中口径的人工血管主要用于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夹层、血管动脉瘤等。这类疾病异常凶险,以主动脉夹层为例,若患者未经及时治疗,24小时内的死亡率达33%,48小时内则高达50%,2周内未治疗的升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达75%,3个月后升至90%,1年后约100%。目前,除了用人工血管进行替换,缺少其他治疗方法。因此,一旦人工血管缺货,患者的手术就必须延后,风险也随之增加。缺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国外供货困难。全球人工血管市场,90%由德国迈柯唯公司和日本泰尔茂公司占据。据报道,在过去的几年,这两家头部公司接连发生状况:迈柯唯原计划用3年时间将工厂移到法国,结果花费了7年,导致库存严重不足;泰尔茂的产品因更换了明胶涂层的供应商而无法通过我国审批。一时间,两大主要生产商的产品都无法充分供应,而国内的大、中口径人工血管基本依赖进口,这种变动让各大医院措手不及。在疫情的冲击下,国内外的物流受阻,让人工血管紧缺的情况雪上加霜。

二是手术量上升。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中国大陆急性主动脉夹层年发病率已经达到了2.8/10万。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吴明营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于技术普及很快,越来越多的医院都有条件开展相关手术,再加上发病率的上升,现在我国主动脉夹层手术量在全世界是最多的。”显然,这种持续增长的需求让人工血管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

三是国内关注度不高。南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孔德领认为:“国外的大、中口径人工血管产品发展得很成熟,对于国内科研人员来说,创新的空间不大。如果企业进行研发,一方面成本比较高,至少要5年以上的投入;另一方面,研发出的产品最多与国外的质量相当,很难抢占市场。因此,大力研发人工血管的国内企业非常少。这就导致一旦国外供货不及时,国内基本没有可供替代的产品。” 截至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二级类别“人工血管”下只有3个国产获批产品。其中,上海契斯特医疗科技公司的涤纶人造血管由于没有预凝涂层,手术难度极大,临床应用受限;上海索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主要应用于医美市场,在主动脉手术上适应性较低;北京裕恒佳科技有限公司的获批产品为人工血管的送放器,均无法在进口人工血管缺货时起到替代作用。

小口径研发已见曙光

小口径人工血管主要应用于外周动脉疾病和血液透析,它的研发难度更大,目前国内外均无成熟的产品。以血液透析为例,目前公认最优的是用患者自身血管构建自体动静脉内瘘,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具备血管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人工血管替代是重要途径。目前,国内的人工血管完全被国外产品垄断,价格高昂,并且还容易发生感染、血栓等,形成并发症。孔德领说:“这种血管维护和管理的要求更高,比如术后感染的控制、透析的穿刺管理等,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人力。在美国和日本,用人工血管作为血液透析的比例在10~15%,国内却低于1%。这背后,有大量患者需求未被满足。我国病人基数非常大,血透患者在以每年15万人左右的速度增加,可以想象,如果有一个生物相容性、再生性和通畅性都很好的新产品,人工血管的使用量会飞速提升。”

面对这个世界级难题,国内的科研人员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孔德领团队近两年接连在《自然通讯》和《科学进展》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人工血管的相关文章,其在研的生物型人工血管在国际上尚无同类产品,目前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欧阳晨曦,也早早就将小口径人工血管确定为研究方向。他基于由浅入深的策略,带领团队先研发出直型人工血管、弧型人工血管、窦型人工血管等大口径人工血管,以及中口径(6毫米左右)透析用人工血管。目前,其在研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也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现在还没有国产化小口径产品落地。对此,吴明营表示:“人工血管属于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审批很严,涉及安全性、有效性、耐久性、抗感染,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殊需求,如防渗血等。新研发的人工血管产品没有先例可供参考,因此管理部门会更加谨慎,审批的周期也会比较长。即使产品落地,到了临床推广阶段,医生熟悉产品也需要一个过程,要想真正普及应用到患者身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人工血管国产化指日可待

市场调研机构恒州博智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2020年,国内人工血管的市场规模为50亿元左右,占全球市场的22.12%,预计2027年将达到近70亿元,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22.59%。据报道,迈柯唯母公司洁定集团近日宣布,正加紧生产用于治疗动脉瘤和闭塞性血管疾病的人工血管。针对中国市场,预计2022年的全年交货量将比2021年增加50%,达到全年3万条。吴明营认为:“国外人工血管供货紧张只是暂时的,因为没有哪家公司会对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视而不见。随着生产的恢复和物流效率的提高,大、中口径人工血管的使用将回归正轨。”

从国家层面看,人工血管国产化的受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2015年,国务院发布 《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设备作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并提出要重点发展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心血管领域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2项,其中101项为国内产品。与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的数据相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心血管器械审批方面的速度持续加快,获批创新医疗器械占比显著增加。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目前在心血管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内政策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国内大、中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发和生产也有了起色。有报道称,如果进展顺利,2022年底至2023年初就能有产品投入使用。

“现在我们国家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以及医疗器械审批的大环境都越来越好,可能三五年内就会有多家企业实现大、中口径人工血管的产业化。”孔德领说:“至于小口径人工血管,一旦有企业研发成功,就会对整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投资界会更认可这个方向的价值,研发公司的投入也会更大,新产品将会不断涌现。冠脉支架就是一个例子。现在国产冠脉支架的市场占有率在70%~80%,今后可能会更高,因为国内的技术已经成熟了,人工血管未来也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