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伍绍文
由于脐带血在救治许多重疾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它被誉为“生命银行”。近日,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心血管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脐带血中的干细胞首次治愈了一名患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小女孩。《细胞疗法》刊发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称,脐带血干细胞可能改善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随着相关成功救治案例越来越多,脐带血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资源,受到珍视。
带来“生命之光”
脐带血是指胎儿出生后脐带被扎断,出现在脐带和胎盘中的血液。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脐带血还只是被扔进垃圾桶的废弃物,直到1974年,丹麦科学家索伦·克努特松首次发现脐带血中含有潜力无限的造血干细胞,并且经过冷冻保存,依然能够保持活性。于是他大胆设想,是否可以在分娩时将脐带血留存,在未来需要之时用上。直到1988年,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首次正式被使用——成功治愈一位范可尼贫血患者。由此,脐带血成为造血干细胞不可或缺的生物资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伍绍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造血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血细胞的潜能,这是它最大的优势。脐带血的发现,给了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患者希望。以白血病为例,大部分都与造血干细胞异常相关,如果患者能够遇到配型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体,术后的生存率是最高的。2009年,我国正式颁布文件,允许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可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多种疾病。
可自存可捐献
随着脐带血的医疗价值逐渐被大众了解和认同,很多准父母开始考虑为孩子留存脐带血。伍绍文介绍,目前医院会给孕妇普及有关脐带血的知识,院内也会张贴一些关于脐带血保存的宣传标语,但是否储存或捐献,取决于孕妇的意愿。
我国有公共和自存两类脐带血库。公共脐带血库中的脐带血,只要配型相合,所有人都可以申请使用。如果将脐带血捐献给公共库,未来如果有造血干细胞移植需求,享有优先配型权。目前,我国只有7家脐带血库有资质,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
自存脐带血库是营利性质,帮助愿意且能够支付相关费用的家庭收集、储存脐带血,但仅供该儿童或其家庭成员使用。起始费用在1万~2万元左右,后续每年还需缴纳存储费,直到孩子18岁成人后,再自主选择是否愿意续存。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孕妇们最常听到的宣传大多是推荐自存脐带血库。伍绍文说,之所以有一定费用,是因为相较于公共库,自存库确实有自身优势。首先,亲缘间配型几率高,一个人储存,有可能全家受益,并且随需随取;而在无血缘的人群中,配型相合的几率是十万分之一,并且配型时间不确定。其次,自体移植不会发生排异反应,避免了排异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自存库留存,相当于为自己和家人留存了一份“生命保险”。伍绍文介绍,之前接诊过一位产妇,其二胎不幸患上白血病,得益于在生一胎时留下了脐带血,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使得二胎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目前,全球脐带血应用已近8万例,中国脐带血应用数量超过2.4万例。然而,并非所有的自体库留存都能有逢凶化吉的机会。美国血液与骨髓移植协会称,孩子能用到自己脐带血的概率约为0.0005%至0.04%。截止到2017年1月,北京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总库存50万份,自体应用18例,公共应用941例。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总库存30万份,包括13万份自体库存和17万份公共库存,公共应用20例,自体应用为零。捐献于公共库,似乎价值更高。
至于自体库应用率低的原因,伍绍文分析,并不是所有疑难杂症都能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来医治,况且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并不高,目前临床上对血液病治疗的首选方案是化疗,而非移植。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是有限的。如果数量不足,可能也会采取其他移植方式,这也是使用概率极低的原因。
捐献有门槛
脐带血的发现,对人类健康和医学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一种保障,始于生命开始,祈求用于生命延续,给了很多家庭生机。究竟是捐还是存,需要家庭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再做选择,并到正规机构进行储存。
当然,将脐带血捐献给公共库是有要求的,并非所有的孕妇分娩后都能捐献。伍绍文介绍,捐献前,孕妇需要做一系列身体检查,确保身体健康,无家族遗传病史以及梅毒、艾滋病、丙肝等疾病,无临产和分娩因素导致婴儿供体感染的可能,最终经过层层筛查,才会录入公共脐带血库中。
公共库的脐带血能否使用,主要取决于配型是否相合。具体流程是:首先需要由患者所在的医疗机构检测患者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并将检测报告送交公共脐带血库,发出配型申请;如果有配型相合的,公共库就会对选中的脐带血进行复检;条件符合后,公共库就会办理相应的出库手续,用于患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