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 王 晟
翻阅中国古代文献,可以发现我们的紧急救治,也就是急救,不但起源早,而且在分级、分类急救方面,都早于其他国家。不同朝代都有符合当时情况的急救原则、分类和方法。
战国:建立急救原则。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之《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写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意思是当症状紧急或危及生命时,先治其标以救其急,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根治。这是最早见于文献的“标本缓急”理论,与当今急救的“应急性”原则完全一致。
东汉:创立检伤分类。《汉书》卷五十四《李陵传》载有最早的“检伤分类”理论:“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意思是三创者受伤最重,故“载辇”,即用担架抬,振动较小,有利于减轻伤员伤痛;两创者次之,故“将车”,也就是驾驶和乘坐战车;一创者持兵战,可以说“轻伤不下火线”。这表明当时的战场救护已有检伤分类和伤员转运的明确规则了。
东汉末年:有了心肺复苏。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杂疗方”就出现了“心肺复苏”的方法,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与现在的方法类似,先“徐徐抱解,上下安被卧之”,即轻放,取仰卧位;再“一人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挽住患者的头发,使其头仰起,开放气道;然后“手按据胸上,数动之”,形象地描述了胸外心脏按压的动作,还强调了心肺复苏需“一炊顷”,也就是烧一锅饭的时间(约半小时),直至“气从口出,呼吸眼开”,与现代心肺复苏的急救时间要求相差不多。
东晋:急、救合二为一。如果说此前的急救偏向“急”,东晋葛洪撰著的《肘后备急方》正式把“急”“救”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医学词汇。这本集大成的医方书多处运用“急救”一词解释突发症状的治疗,包括内科杂症、外科急症、传染性热病、寄生虫病、五官、妇儿等。书中载入了“吹鼻”“导尿”“外科感染”和“止血”等方法。研究显示,部分疾病、医方、医技的描述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早的,因此,被视为中国史上第一部应急急救手册。
唐早期:急救技术提高。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备急”中,对急救技术的记录更加详尽,较之前有了三方面改进:一是为增加口咽通气管的硬度,将芦管改为竹筒;二是为增加供氧量,书中写到“痛吹之,塞口傍无令气得出”,意思是使劲吹,而且要避免吹入的气体外漏;三是提出二人接力复苏的概念,“使两人痛吹之”,以免体力耗竭影响急救效果。
南宋末期:为急救出书。南宋末期,中国第一部以“急救”为书名的中医专著《急救仙方》问世,记载了当时很多民间的急救方子,一共6卷,后被收录于《永乐大典》。
明朝:人工呼吸普及了。到了明朝,民间已开始广泛运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等急救技术。《醒世恒言》中就有相关场景的描述:王玉姐在绣阁上悬梁自尽,后被家人发觉,其父叫丫环取刀割断缢索,抱其上床,使其母徐氏“嘴对嘴打气,连连打了十数口气,只见咽喉气转,玉姐渐渐苏醒……”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民间对急救的掌握情况。
清朝:大量急救专著面世。到了清朝,更是不乏对各种危重症急救方法进行记述的书籍,比如胡其重的《急救危症简便验方》(1673年)、魏祖清的《村居急救方》(1730年)、
程鹏程《急救广生集》(1805年)。《急救广生集》收录了外治方1500余个,且均注明了出处,查而有据,临床实用性突出,适合操作,很多方法被沿用至今。
在医学尚不发达的时期,古代医学家冥思苦想,创造出众多急救方法,不仅挽救患者的生命,还为古代急救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现代急救的发展,即使到了今天,这些历史对未来的急救医学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